咏怀六首(其三)

明明秋夜月,流光照罗帷。

隐忧从中来,起视夜何其。

草虫催杼轴,扎扎鸣声悲。

良人远行役,万里归无期。

予发巳曲局,膏沐久不施。

回身入闺房,愁思当告谁。

独有中宵梦,遥遥为君驰。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秋夜中的内心独白与情感波动。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面对离别之苦和思念之情时的复杂心境。

首句“明明秋夜月,流光照罗帷”以明亮的秋夜月光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凄凉的氛围。月光透过窗帘,洒在室内,既照亮了环境,也映照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接着,“隐忧从中来,起视夜何其”两句,直接揭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忧虑与不安。她起身查看时间,试图通过观察外界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但这种努力往往徒劳无功。

“草虫催杼轴,扎扎鸣声悲”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界的声音赋予情感色彩。草虫的鸣叫仿佛在催促着什么,这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刺耳,加重了女主人公的悲伤情绪。

“良人远行役,万里归无期”点明了女主人公思念的对象——她的丈夫因公务远行,不知何时能归。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挂念,也暗示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予发巳曲局,膏沐久不施”描述了女主人公的外貌变化,由于长时间未得到丈夫的关爱,她的头发已经变得散乱,面容也不再光彩照人。这一细节进一步凸显了她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回身入闺房,愁思当告谁”表现了女主人公在面对如此深重的思念与孤独时,无人可以倾诉的无奈。她只能独自一人回到闺房,让愁思在心中翻涌。

最后,“独有中宵梦,遥遥为君驰”以梦境结束全诗,寄托了女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即使在梦中,她也能跨越千山万水,与爱人相聚,尽管这只是虚幻的慰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构建,深刻地展现了古代女性在面对离别与思念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她们在孤独中寻求慰藉的努力。

收录诗词(549)

赵孟頫(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之一。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 字:子昂
  • 号:松雪
  • 籍贯:松雪道
  • 生卒年:1254—1322

相关古诗词

咏怀六首(其四)

苍天高无极,大川广且深。

下有沉潜鱼,上有冥飞禽。

先民莫不逸,我独怀苦心。

抒情作好歌,歌竟意难任。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咏怀六首(其五)

陵苕何青青,上蒙松与柏。

一时良亦好,岁晚竟谁得。

人无金石寿,生年不盈百。

何为慕荣禄,抱此长戚戚。

形式: 古风

咏怀六首(其六)

菽粟在中原,夫人能采之。

无为思百忧,欢乐当及时。

今日忽已过,来日非所知。

有酒且复饮,既醉歌令仪。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咏逸民十一首(其一)

凤凰览德辉,奋翅翔千仞。

矫矫孤竹子,求仁斯得仁。

於心有不厌,视世等埃尘。

俯仰志不屈,又不辱其身。

圣言一以宣,万古无缁磷。

谁言首阳山,卓与嵩华邻。

采采山中薇,愧尔肉食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