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高阳里

四野红霜牧笛愁,悲风蹈厉卷河流。

高阳里在无人醉,广武坟凋几树秋。

作客长眠芦絮榻,寻僧闲坐菊花楼。

田家不解神何氏,操一豚蹄祝满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景色和诗人的情感体验。首句“四野红霜牧笛愁”以红霜渲染出秋日的冷寂,牧笛声中透出哀愁,暗示了季节更替带来的孤寂与哀思。次句“悲风蹈厉卷河流”进一步强化了悲凉气氛,悲风如狂,仿佛连河水都为之翻腾。

诗人身处高阳里,曾经繁华的地方如今却“无人醉”,广武坟头的几树秋叶凋零,显示出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变迁。“作客长眠芦絮榻”表达了诗人作为游子的漂泊之感,只能在简陋的芦花床榻上度过长夜。“寻僧闲坐菊花楼”则透露出诗人寻求心灵慰藉的意愿,独自在菊花盛开的楼阁中静坐,寻找宁静。

最后两句“田家不解神何氏,操一豚蹄祝满篝”,写出了农夫们对神秘力量(可能指自然或祖先)的无知,他们以简单的祭品豚蹄,祈求丰收或平安,反映出淳朴的民间信仰和生活的艰辛。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清初文人阎尔梅对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乡村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收录诗词(18)

阎尔梅(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生而耳长大,白过于面,、蹈东和尚,汉族,江苏沛县人。明崇祯三年举人,为复社巨子。甲申、乙酉间,为史可法画策,史不能用。乃散财结客,奔走国事。清初剃发号蹈东和尚。诗有奇气,声调沉雄。有《白耷山人集》。逝后,子孙私上谥号 ''文节''。其身为日月堂八世

  • 字:用卿
  • 号:古古
  • 籍贯:又号白耷山
  • 生卒年:1603—1679

相关古诗词

沧州道中

潞河数百里,家家悬柳枝。

言自春至夏,雨泽全未施。

燥土既伤禾,短苗不掩陂。

辘轳干以破,井涸园菜萎。

旧米日增价,卖者尚犹夷。

贫者止垄头,怅望安所之。

还视釜无烟,束腰相对饥。

欲贷东西邻,邻家先我悲。

且勿计终年,胡以延此时?

树未尽蒙灾,争走餐其皮。

门外兼催租,官府严呼追。

大哭无可卖,指此抱中儿。

儿女况无多,卖尽将何为?

下民抑何辜,天怒乃相罹。

下民即有辜,天恕何至斯!

视天非梦梦,召之者为谁?呜乎!雨乎!

安得及今一滂沱,救此未死之遗黎!

形式: 古风

采桑曲

种桑人家十之九,连绿不断阴千亩。

年年相戒桑熟时,畏人盗桑晨暮守。

前年灾水去年旱,私债官租如火锻。

今春差觉风雨好,可惜桑田种又少。

采桑女子智于男,晓雾浸鞋携笋篮。

幼年父母责女红,蚕事绩事兼其中。

桑有稚壮与瘦肥,亦有蚕饱与蚕饥。

忌讳时时外意生,心血耗尽茧初成。

织不及匹机上卖,急偿官租与私债。

促织在室丝已竭,机抒西邻响不绝。

残岁无米货入苦,妄意明年新丝补。

形式: 古风

绝贼臣胡谦光

贼臣不自量,称予是故人。

敢以书招予,冀予与同尘。

一笑置弗答,萧然湖水滨。

湖水经霜碧,树光翠初匀。

妻子甘作苦,昏晓役舂薪。

国家有废兴,吾道有诎申。

委蛇听大命,柔气转时新。

生死非我虞,但虞辱此身。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走别张文峙、杜于皇、苍略,因登鸡鸣山

雪里人归急,踟蹰别友生。

冲风寻钓港,匹马向台城。

庙阙非前代,山川叹远征。

太平堤柳在,萧飒不胜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