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题黄鹤楼

自从崔颢题诗后,更有何人吊祢衡。

芳草不知鹦鹉恨,晴天惟见汉阳城。

楼头月落酒方醒,岸口风高雁正鸣。

五百年前黄鹤去,閒寻鸥鹭订诗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自从崔颢题过诗后,还有谁来凭吊祢衡。
绿草无知鹦鹉的愁苦,晴空下只见汉阳城的轮廓。
酒醒时分,楼头明月已西沉,江边风起,大雁正发出哀鸣。
五百年前那只黄鹤已经离去,我随意寻找鸥鹭,共订诗酒之盟。

注释

崔颢:唐代诗人。
题诗:写诗纪念或描绘。
吊:凭吊,怀念。
祢衡:东汉末年才子,以直言敢言著称。
芳草:茂盛的青草。
鹦鹉恨:比喻祢衡的不幸遭遇。
汉阳城:武汉附近的一个古城。
月落:月亮落下。
酒方醒:刚刚从醉酒中醒来。
风高:风力较大。
雁正鸣:大雁正在叫唤。
黄鹤:传说中的仙鹤。
去:离开。
鸥鹭:水鸟,象征隐士。
诗盟:以诗文结交的友谊。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柴望的《重题黄鹤楼》,通过对崔颢名篇《黄鹤楼》的回应,表达了对前人诗意的敬仰和感慨。首句“自从崔颢题诗后”直接提及崔颢,暗示了对崔诗的崇高评价,认为其后难有人能超越。

接着,“更有何人吊祢衡”借祢衡的典故,表达对黄鹤楼历史沉淀的怀念,以及对后人能否理解此地深厚文化内涵的疑问。诗人通过“芳草不知鹦鹉恨,晴天惟见汉阳城”,将情感寄托在眼前的景色中,鹦鹉洲的芳草和晴朗的汉阳城,似乎并不能完全传达出鹦鹉的哀愁和历史的沧桑。

“楼头月落酒方醒,岸口风高雁正鸣”描绘了夜晚登楼的场景,月落而诗人酒醒,风高而大雁南飞,这些意象富有画面感,也寓含着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最后两句“五百年前黄鹤去,閒寻鸥鹭订诗盟”以黄鹤的离去象征历史的变迁,诗人与鸥鹭为伴,仿佛与古人相约以诗会友,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与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诗在对崔颢的致敬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历史的沉思,展现出诗人独特的文学见解和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71)

柴望(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嘉熙四年(1240)为太学上舍,供职中书省。淳祐六年(1246)上自编《丙丁龟鉴》,列举自战国秦昭王五十二年即丙午年(前255)至五代后晋天福十二年即丁未年(947)间,凡属丙午、丁未年份,约有半数发生战乱,意在说明“今来古往,治日少而乱日多”,切望当局居安思危。南宋亡国后,拒绝元朝征召,吟诗填词寄托亡国哀思。世称“柴氏四隐”。著作有《道州苔衣集》、《咏史诗》20首及词集《凉州鼓吹》。墓在今江山市长台镇高斋山下,列为江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号:秋堂
  • 籍贯:江山
  • 生卒年:1212—1280

相关古诗词

钱唐

不记钱王建国年,尚遗强弩射潮痕。

地回王气归吴分,山挟潮声出海门。

南渡几年犹昨日,西湖疏影自黄昏。

客来独凭栏干处,时听渔歌过远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宿湖外

懒入城中去,来维柳下舟。

空江明月上,残雨夕阳收。

好景多归夜,他乡易得秋。

倚梧吟不尽,樽酒更登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寄徐编校

近传丹诏下彤墀,夜鹤寒猿也自疑。

江上晚风终自急,山中白石最相宜。

潮生潮灭鸥先见,花落花开蝶未知。

怀玉山人如问我,烂柯山下看围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富阳道中

几年只向长安去,今日囊书被旨回。

马首独行秋叶路,鲈鱼时共菊花杯。

黄昏钟动雁初下,夜半月明潮正来。

我自不归归便得,故园早晚早梅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