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寄硕父五首(其一)

诗人例多穷,我穷亦何因。

频年走道路,一饥累其身。

箪瓢岂非福,天理元自均。

俯仰苟不愧,此心犹昔人。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诗人们大多困苦,我为何也会如此贫穷呢。
多年以来,我四处奔波,饥饿常常拖累我的身体。
即使是简陋的饭食,难道不是一种福分吗?天道本就公平。
只要我抬头挺胸无愧于心,这份心境与古人并无二致。

注释

诗人:指代写诗的人。
多:众多。
穷:贫穷。
因:原因。
频年:多年。
走道路:四处奔波。
一饥:饥饿。
累:拖累。
箪瓢:简陋的饮食。
岂非:难道不是。
福:福分。
元自:本来。
俯仰:形容日常生活。
苟:如果。
愧:惭愧。
昔人:古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的《论诗寄硕父五首》中的第一首。赵蕃以自身的贫困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贫穷的理解和人生态度。首句“诗人例多穷”,揭示了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常遭遇困顿的普遍现象,诗人自嘲也暗示了他对贫困生活的认同。接下来,“我穷亦何因”直接点明自己的困境,流露出对贫困原因的反思。

“频年走道路,一饥累其身”描绘了诗人常年奔波劳碌,身体因饥饿而疲惫不堪的生活状态。然而,他并未沉溺于苦难,而是从更深层次看待问题:“箪瓢岂非福,天理元自均。”他认为即使是简陋的生活,如箪食瓢饮,也是一种自然的福祉,体现了对天道公平的理解。

最后两句“俯仰苟不愧,此心犹昔人”表达出诗人即使在艰难中,只要行为无愧于心,就能保持古代贤人的精神境界。整首诗通过个人经历,展现了诗人坚韧的人格和豁达的胸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3728)

赵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 字:昌父
  • 号:章泉
  • 籍贯:郑州
  • 生卒年:1143年~1229年

相关古诗词

访梅仙宅

山林岂真遁,江海讵忘君。

乘传既良已,变名诚有云。

遗风故凛凛,异教莫纷纷。

尚有十年臭,千年宁废薰。

蓬藋暗成径,树林深拥门。

人言旧宅是,乱绝古碑存。

渺渺烟霞趣,萧萧风雨昏。

何从觅遗蜕,但可赋招魂。

形式: 古风

达观僧绍本年九十能记东坡建中靖国题诗之事且云清都道士者坡同游此寺坡题诗后道士临之而灭其迹为赋诗记此

老僧长生元祐年,庞眉皓首高颊颧。

纷然送迎过云烟,解记南归玉局仙。

清都道士同蹁跹,诗成忽俾如蜕蝉。

嗟哉用心故可怜,那知海内争流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过女儿浦

青山峨峨耸髻鬟,流水瑟瑟鸣佩环。

朝云暮雨在何许,秋月春风空自閒。

予今老矣鬓且斑,行役殆遍江之南。

旧游渺邈大姑石,吾家侧近丫头岩。

形式: 古风

过介庵旧宅

悠悠西州路,惨惨日暮云。

天不慦此老,世孰张吾军。

成都扬雄宅,青山太白坟。

可怜车马迹,不如鸥鹭群。

形式: 古风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