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采樵有遇才三日,归路还家已十年。
自古得仙非苦节,此坑安得号黄连。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白玉蟾的《徐仙》。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得道成仙的轻松态度。
"采樵有遇才三日"一句,意味着诗人在山中采樵仅仅三天,就遇到了能够指点迷津的人或事,这里的“采樵”通常指的是隐逸生活中的简单劳作,如砍柴、摘果等。这里的“遇才”,则暗示了诗人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某种启发或是与有道之人的相遇。
"归路还家已十年"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归家之路的渴望,但这条归途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这不仅反映出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留恋,也可能是对自己隐逸生活的一种自我安慰。
"自古得仙非苦节"一句,强调了一种观念,即成仙并非需要通过苦行或极端的禁欲来实现。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道法修炼的一种看法,认为真正的得道不在于形式上的折磨,而是在于心性的悟透和自然无为。
"此坑安得号黄连"最后一句,"此坑"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地方或者隐喻的意义,是诗人自诩的所在。"安得号黄连"则是说这个地方能使自己得到像黄连(一种中药材)这样的美誉或别名,这里的“黄连”通常有清凉去火之意,可能暗指了诗人的心性平和、不为世俗所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述,以及对得道观念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达到精神自由境界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不详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心潜天地笑藏春,月佩云衿绝一尘。
前世率陀天上客,今生大宋国中身。
霜月沉青嶂,汀鸥卧白沙。
晓风删竹叶,秋雾补山丫。
乱山草斜出,危冈竹倒悬。
人家春树里,山色夕阳边。
人远看来短,山遥淡欲无。
水边渔舍密,天际客帆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