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隼旟三易守,骃辔两观风。
欲扫龙庭穴,犹参虎幄弓。
草馀周圄绿,粟积汉屯红。
野渡方横棹,俄成夜壑空。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曾伯的作品,名为《挽虞沧江提刑(其二)》。从艺术风格和词汇运用来看,这首诗深受唐诗影响,意境雄浑,想象力丰富。
首句“隼旟三易守”中的“隼旟”,常指古代的旗帜,这里可能是战场上的标志物,而“三易”则有变化、更迭之意。整句话是在形容军队或战事的变幻和严密警戒。
第二句“骃辔两观风”中的“骃辔”,指的是古代的马笼,两边可以遮挡风沙,而“两观风”则表现了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可能是在形容军队在野外宿营时的情景。
第三句“欲扫龙庭穴”中的“龙庭穴”,或许是指某个隐蔽的地方,“欲扫”表示一种想要清理或探查的意图,这里可能在描绘一场即将到来的战斗。
第四句“犹参虎幄弓”则是在比喻军事行动中的警觉和准备,虎和弓箭常象征力量与威胁,“犹参”表明一种比较的意味,可能在强调军队的严密防守。
第五句“草馀周圄绿”中“草馀”,形容草地广阔而繁茂;“周圄绿”,则是描绘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可能是在表现野外自然景象。
第六句“粟积汉屯红”中的“粟积”,指的是粮食堆积如山,“汉屯红”,形容可能是战事中兵营或军帐呈现出的壮观和威严,通过颜色来增强景象。
最后两句“野渡方横棹,俄成夜壑空”则是在描绘一场突如其来的快速行军。这里的“野渡”,指的是在野外临时架设的桥梁,“横棹”,形容桥的突然搭建;“俄成夜壑空”则表现了夜幕降临,山谷变得空旷,这可能是在强调战争中突发事件和环境变化的快捷与急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军事活动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色彩和动态的巧妙运用,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战场画卷。
不详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南渡称名相,西来见嫡孙。
蜀珍交友盛,雍国典刑存。
桂苑连鸣鹿,枫宸拟簉鹓。
平生经济略,雅志在中原。
蜀赖宗臣力,剑光星斗高。
位才登豹尾,身几付鸿毛。
节概公何慊,时艰运适遭。
岷山如不坏,难泯此忠劳。
里闬游从早,江淮契阔稠。
勤君分月驾,共我济风舟。
日者言犹在,辰乎叹莫留。
佳城云水隔,老泪逐江流。
湖学源流盛,乡评闻望推。
班才列留邸,材岂止分麾。
正拟梅边喜,俄成薤上悲。
人言公不死,兰砌典刑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