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夜月意偃蹇夜久微明须臾复晦瞻叔兄有诗因次其韵

长风送月九霄宽,无赖浮云告亦顽。

本自无私长委照,不应有碍似偏悭。

苍生望治东山隐,四海倾风钓濑閒。

潜复虽深终是昭,停觞且待夜深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翻译

长风吹送明月升入九天广阔,顽皮的浮云也显出几分无奈。
月亮本就无私地普照大地,不应显得有所偏颇吝啬。
百姓期盼天下太平,就像东山隐士般期待安宁,四海之内都向往他的清风态度。
虽然他深居简出,但光芒依旧显著,暂且放下酒杯,等待深夜再归。

注释

长风:大风。
九霄:天空的最高处。
顽:这里形容浮云的不羁或调皮。
无私:指月亮的光明普照,没有私心。
东山隐:比喻隐居的贤者。
倾风:向往、倾慕。
潜复:深藏不露。
昭:明显、显著。
停觞:放下酒杯。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八月十五夜晚月光时明时暗的景象,以及诗人对月光寓意的深刻理解。"长风送月九霄宽",以长风和宽阔的九霄为背景,展现出月光洒落的辽阔与深远。"无赖浮云告亦顽",形象地批评浮云的顽固,遮挡了月光,暗示世事多变,难以尽如人意。

"本自无私长委照",诗人赞美月亮的无私,即使被浮云阻挠,仍尽力照耀大地。"不应有碍似偏悭",进一步强调月光不应有所偏颇,应普照众生。"苍生望治东山隐,四海倾风钓濑閒",借月光隐于东山,寓言贤者退隐,百姓渴望清明政治,而四海之人则期待公正如月光照耀。

最后两句"潜复虽深终是昭,停觞且待夜深还",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终将穿透乌云,光明重现的信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期待时局好转,政通人和的愿望。整首诗通过月夜景象,寄寓了深沉的政治寓意和个人情感。

收录诗词(1076)

魏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 字:华父
  • 号:鹤山
  • 籍贯:邛州蒲江(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78年—1237年

相关古诗词

十一月九日新滩李示余开禧三年四月九日所跋外舅杨宪使滩字韵诗为次韵

忆从筮仕岁涒滩,三十馀年阅暑寒。

抚事无成人潦倒,怀人有梦涕汍澜。

家山扰扰胶胶里,庙社嘻嘻出出间。

欲上青天愁险绝,谁能为我斩楼兰。

形式: 七言律诗

十二月二十日领客登介亭分韵得梅字

晨镳载宾从,披雾陟崔嵬。

宇宙敛盈握,江湖大容杯。

孱颜石丈人,玉立山之隈。

山前大第宅,马头涨黄埃。

独此抱昭质,萧然侣寒梅。

有客以问余,豫为地为雷。

雷出地为奋,何取于石哉。

人以动为境,沄沄不知回。

而能介然存,神气斯有开。

相对得深省,欲归重徘徊。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万杉寺

万杉深处着僧庐,中有昭陵飞帛书。

想象承平心似醉,小亭伫立看跳珠。

形式: 七言绝句

上巳领客

流觞元巳奚所因,更指三日为良辰。

山阴坐上皆豪逸,长安水边多丽人。

临流有许豪与丽,元无一个能知津。

韩婴何凭指溱洧,束晰胡据诬周秦。

千年混混同一波,竞言此日天气新。

其间号曰该洽者,或言鳦降祠高辛。

春分以后弗无子,往往援引诗生民。

说虽有稽义犹凿,况复除日经无文。

予尝妄意巳为火,季春火见疑乘寅。

寅居汉津火所畏,故以元巳祓水滨。

一年奇月必用重,三三欲解阳德屯。

较之前说已云近,终愧俚俗疵吾醇。

要须挈我沂泗上,回瓢点瑟看长春。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