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

传闻林屋中,其事多不经。

古今足迹到,玉柱与金庭。

我亦无所取,披云上翠屏。

不知自何代,忽然来六丁。

顽顽矿乱斧,片片堆空青。

舞伏非一势,龙象各殊形。

玲珑复突兀,巧匠袖手停。

或言怀襄时,漱击成晶荧。

或言女娲遗,奇质故亭亭。

二者皆荒诞,天风忽寥冷。

山本号龙洞,龙去已沉冥。

直疑鳞甲蜕,错落几千龄。

至今满苔绿,风雨闻龙腥。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洞山的神秘与壮丽,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洞山的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巧妙结合,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诗的开头“传闻林屋中,其事多不经”,点出洞山的神秘与不凡,引人入胜。接着“古今足迹到,玉柱与金庭”描绘了洞山历经岁月洗礼后的庄严与神圣。诗人随后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我亦无所取,披云上翠屏”,展现出对洞山美景的向往与追求。

接下来的几句“不知自何代,忽然来六丁。顽顽矿乱斧,片片堆空青”,通过描述洞山石壁的奇特形状,以及它们仿佛在时间长河中静静堆积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氛围。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这些石头形态各异,有的如龙如象,有的玲珑剔透,仿佛是巧匠之手无法复制的艺术品。

“或言怀襄时,漱击成晶荧。或言女娲遗,奇质故亭亭”,这两句通过民间传说,增添了洞山的传奇色彩,让人联想到远古时代的神话故事。诗人最后感慨“二者皆荒诞,天风忽寥冷”,表达了对这些传说的怀疑,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伟大与不可捉摸。

“山本号龙洞,龙去已沉冥。直疑鳞甲蜕,错落几千龄”,诗人将洞山与龙的传说联系起来,想象着龙的离去与山洞的形成,赋予了洞山更多的生命与故事。最后“至今满苔绿,风雨闻龙腥”,以绿苔与风雨中的气息,再次强调了洞山的生机与神秘,仿佛龙的气息仍然在山间回荡。

整首诗通过对洞山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神话传说的巧妙融合,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收录诗词(20)

朱用纯(明末清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治学确守程朱理学,所著《治家格言》,流传颇广。康熙间坚辞博学鸿儒之荐。另有《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

  • 字:致一
  • 号:柏庐
  • 籍贯:明末清初江南昆山
  • 生卒年:1627—1698

相关古诗词

题表被甥《濯足万里流图》

士志贵远大,士品贵芳洁。

此非高隐图,特异尘途辙。

人生万里程,始步难蹉跌。

便当拔污泥,介焉终其节。

万钟有弗受,三公有弗屑。

纵令江汉濯,何难与比絜。

胡生正年少,希尚胡卓绝。

勉哉素履往,窃为吾道悦。

形式: 古风 押[屑]韵

赋梅花初月酬汪古义诸公

冬至之后江上春,来车去马秦淮滨。

峨峨钟山楼观古,翼翼南国衣冠新。

此时游子逸兴发,客衾忽梦歙溪云。

金陵子弟来相送,梅花初月尤殷勤。

我昔盛年学书史,担簦载贽非隐伦。

中遭丧乱百念息,揣分甘作山中人。

山中得此构重屋,惜其背寅乃面申。

清宵魂交古君子,为云安名一何神。

寒梅始花日出辰,当楼新月悬钩银。

天根阳生花实茂,月窟魄死光辉沉。

蓓蕾数点春,我巳见其映雪千树之玉津。

漂渺一眉金,我巳看作行天五夜之冰轮。

功名事业塞宇宙,敛之方寸谓之仁。

隆中窥此诸闻达,莘野抱此称天民。

即今谁因乃成此,故人陶侃与贺循。

未能陈力当引去,山中梅月姑相亲。

天根月窟古所云,动静之机斡洪钧。

世人漫作复姤二卦看,缘何得见梅花初月之景象与夫隐者之天真。

再拜文儒领佳贶,长歌作谢聊自申。

形式: 古风

杨大鉴为幕府绘抟法百图题

相台画史杨大鉴,眼光如鉴鬓如钐。

搏法千年巳失传,貌出百图非泛泛。

剑一人敌学之难,岂知徒搏无伤残。

强梁侠儿里中横,颠倒掀翻掌股间。

幕府昼长风拂拂,窗前卷舒此何物?

担夫当道草书精,军人起距火牛出。

我欲摧恶却厌兵,欻然见此心眼明。

垂老宁知才思尽,等闲为写丹青引。

形式: 古风

题归隐图

冲陶先生名如山,何得画在云山间。

布袍鬓丝晚风满,应缘归自江之湾。

画师当时偶相值,岁暮相思走珍寄。

横茅老涧树参差,毫端似得山人意。

山人家乃无一金,是中所有千古心。

豪杰闻风失匕箸,学子问道罗冠襟。

芙蓉山腰石头路,钓名射利人如骛。

匆匆不省认江湾,宁识冲陶最深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