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重游惠应寺时的山野之趣和禅意体验。首句“来寻招隐地”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寻找一处可以静心隐居的地方。接下来的“野趣足盘桓”写出了自然环境的质朴与吸引,让人心生留连。
“怪石支茶臼”细致刻画了山间的奇特景象,石头被用来支撑茶臼,显示出生活的简朴与自然的巧妙融合。而“幽藤补药栏”则进一步描绘了植物的生机与寺观的宁静,藤蔓攀援,仿佛在修补药栏,增添了禅意氛围。
“清秋林响静”描绘了秋季树林中的宁静,只有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更显出环境的清幽。诗人穿着葛衫在“长昼”中感受到的“寒”,不仅是天气凉意,也是心境的淡泊与超脱。
最后两句,“木识浮生理,皈依问懒残”,诗人寓言般地表达,连树木都似乎理解了漂泊不定的世间生活,他向懒残(可能是一位高僧或哲人)寻求内心的归宿与解脱,流露出对禅宗思想的深深敬仰和对超脱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寺的自然景色,融入了禅意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心灵归宿的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