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太常引》是清代诗人陆求可所作,其内容描绘了冬日清晨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季节变换中的自然之美与人的感受。
“肉屏风外落羲和”,开篇以“羲和”代指太阳,形象地描绘了太阳从屏风后升起的情景,肉屏风可能是指质地柔软、颜色如肉般的屏风,此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既生动又富有画面感。
“月姊出银河”,接着将月亮比作“月姊”,银河则象征着天空中明亮的星河,这一句不仅描绘了月升银河的壮丽景象,也赋予了月亮以女性化的形象,增添了诗意。
“酒价减些么。裘未敝、千钱更多。”这几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反映了冬日寒冷的环境。酒价的降低可能是因为冬季人们饮酒需求减少,而裘衣(皮衣)未破旧,反而因为保暖需要而显得价值更高,这里巧妙地体现了季节对生活的影响。
“柔荑乍冻,凝脂欲裂,短鬓又婆娑。”“柔荑”原指嫩草或幼芽,这里用来形容初冬时节植物的脆弱状态;“凝脂”比喻皮肤或脂肪,此处暗示肌肤因寒冷而紧绷;“短鬓”则是对头发的描述,随着季节变化,人们的头发可能会因为保暖需要而显得更加蓬松。这些细节描绘了冬日的寒冷与人体的反应。
“玉漏永如何。难得曙愁人放歌。”“玉漏”指的是古代计时的器具,这里用来比喻时间的流逝;“如何”表达了对时间长久的感慨;“难得曙愁人放歌”则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有人放声歌唱,表达了在逆境中寻求光明与希望的精神。
整体而言,《太常引》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冬日清晨的独特魅力,以及人在面对自然变化时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