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释惟照的《颂古六首(其五)》,通过“枯木堂中第一人”这一形象,描绘了一位深居简出、洞察世事的人物形象。首句“枯木堂中第一人”,以“枯木”象征历经沧桑、智慧深邃的智者,身处“枯木堂”中,暗示其远离尘嚣,静心思考。次句“坐观成败枉精神”,进一步揭示了这位智者的处世态度——他以超然物外的姿态,审视世间的是非成败,却似乎徒劳无功,暗含对世人追求功名利禄的讽刺。
后两句“可怜明一色边事,直至而今没眼筋”,则将视角转向历史与现实,感叹那些明辨是非、洞察边疆事务的人,直到今日仍未能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这里的“一色边事”可能指的是一贯的边防政策或边疆问题,而“没眼筋”则形象地表达了这些人的努力和贡献被忽视或未得到应有的认可。整首诗借古讽今,寓言深刻,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