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曹溪(其一)》由明代诗人陈子壮所作,通过“佛性无南北,繇来不二门”开篇,巧妙地阐述了佛法的普遍性和一致性,强调了佛教真理不分地域,不设门户之见。接下来的“抽衣图得宝,酌水已忘源”,运用比喻手法,将追求佛法比作寻求宝藏和饮水忘源,形象地表达了修行者在追寻真理过程中的执着与忘我。
“大地逢人说,空山有偈存”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佛法的普世性和内在性,无论是在繁忙的人间还是在寂静的山林中,佛法的教诲都无所不在,深入人心。最后,“疏钟祇树下,看堕听经猿”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庄严的画面,钟声悠扬,树林静谧,猿猴仿佛也在聆听佛法,寓意着佛法的影响力超越了人类,连自然界的生灵都能感受到它的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探讨了佛法的普遍性、内在性以及对世间万物的影响,展现了诗人对佛法深邃的理解和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