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其三)七夕

世间言笑,天上谁欢聚。河汉涵秋静无暑。

望丹霄杳杳,云幄俄开,缘会远,空引时情万缕。

彩楼人送目,今夕无双,巧在灵丝暗相许。

爽气御西风,众乐难寻,乘槎看、鹊桥初度。

过几刻良时、早已分飞,向月下何辞,十分芳醑。

形式: 词牌: 洞仙歌

翻译

人间的欢声笑语,天上的神仙又在何处相聚?银河秋水宁静,没有暑热。
遥望那深邃的天空,云幕忽然开启,虽然相隔遥远,却牵动着无数的情思。
彩楼上的人儿凝望,今夜的景色独一无二,巧妙的是,心灵的琴弦在默默许下愿望。
清新的气息驾驭着西风,寻找快乐的乐章却难以寻觅,乘着木筏,期待着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
转眼间美好的时刻已逝,他们即将分离,面对月光,如何告别这满杯的美酒。

注释

欢聚:聚会,相聚。
河汉:银河。
爽气:清爽的气息。
良时:美好的时光。
芳醑:美酒。

鉴赏

这首宋词《洞仙歌·其三》七夕,是宋代词人黄裳的作品。它以七夕(又称乞巧节)为背景,描绘了人间与天上的欢聚想象。词中通过描绘银河含秋的宁静夜晚,以及对遥远天宫的仰望,展现了节日的神秘与浪漫气氛。

"世间言笑,天上谁欢聚",开篇即设问,引发读者对天上神仙生活的遐想。接着写到银河宁静无暑,暗示着人间与仙境的对比。"望丹霄杳杳,云幄俄开",描绘出天宫云门乍现的景象,流露出对仙人聚会的好奇与向往。

"缘会远,空引时情万缕",表达了词人对人间情感的共鸣,即使无法亲身参与,也感受到那份牵动人心的情感。"彩楼人送目",描绘了人间女子对牛郎织女的瞩目,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期待。

"巧在灵丝暗相许",暗指织女与牛郎的缘分,巧妙地编织在神秘的丝线中。"爽气御西风,众乐难寻",借西风和音乐象征节日的欢乐,但又难以触及,增添了神秘感。

"乘槎看、鹊桥初度",词人想象自己乘舟穿越天河,见证牛郎织女的相会,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神话色彩。"过几刻良时、早已分飞",预示着相聚短暂,令人惋惜。最后以"向月下何辞,十分芳醑"收尾,表达词人对这份美好情感的深深留恋和祝福。

总的来说,黄裳的这首词以七夕为载体,融合了人间与仙境的想象,既有节日的热闹,又有情感的细腻,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收录诗词(724)

黄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少傅。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词人,其词语言明艳,如春水碧玉,令人心醉,著有《演山先生文集》、《演山词》,词作以《减字木兰花》最为著名,流传甚广

  • 字:勉仲
  • 籍贯:延平(今福建南平)
  • 生卒年:1044-1130

相关古诗词

洞仙歌(其一)暑中

乱蝉何事,冒暑吟如诉。断续声中为谁苦。

阵云行碧落,舒卷光阴,秋意爽,俄作晴空骤雨。

明珠无限数。都在荷花,疑是星河对庭户。

莫负昼如年,况有清尊,披襟坐、水风来处。

信美景良辰、自古难并,既不遇多才,岂能欢聚。

形式: 词牌: 洞仙歌

洞仙歌(其二)

杳无风色,肠断莲花信。水鉴云垂数峰影。

向劳生辛苦,寒暑煎人,争不老,空想秋堂夜静。

玉姬挥皓月,时送微凉,莫吝金卮为伊尽。

柳下夕阳收,傍水重游,花茵上、雪回襟冷。

问避暑天机、自有奇人,但且对湖光,世间谁醒。

形式: 词牌: 洞仙歌

宴春台.初夏宴芙蓉堂

夏景舒长,麦天清润,高低万木成阴。

晓意寒轻,一声未放蝉吟。但闻莺友同音。

宴华堂、绿水中心。芙蓉都没,红妆信息,终待重寻。

清冷相照,邂逅俱欢,翠娥拥我,芳酝强斟。

笙歌引步,登临更向瑶岑。卧影沈沈。

自风来、与客披襟。纵更深。归来洞府,红烛如林。

形式: 词牌: 燕春台

宴琼林(其一)上元

霜月和银灯,乍送目楼台,星汉高下。

爱东风、已暖绮罗香,竞走去来车马。

红莲万斛,开尽处、长安一夜。

少年郎、两两桃花面,有馀光相借。

因甚灵山在此,是何人、能运神化。

对景便作神仙会,恐云軿且驾。

思曾侍、龙楼俯览,笑声远、洞天飞斝。

向东来、尤幸时如故,群芳未开谢。

形式: 词牌: 宴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