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书事

巴蜀水南偏,山穷塞垒宽。

岁时将近腊,草树未知寒。

独狖啼朝雨,群牛向暮滩。

更闻蛮俗近,烽火不艰难。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在巴蜀之地的江南边,山岭尽头是广阔的边塞堡垒。
时节快要到腊月了,花草树木却还未感知到寒冷。
清晨的雨中只有猿猴在孤独地啼叫,傍晚时分群牛走向河边的沙滩。
听说接近蛮族的风俗地,那里烽火信号并不意味着艰难险阻。

注释

巴蜀: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古时称为巴蜀。
水南:泛指江南地区,这里特指巴蜀地区的江南。
塞垒:边疆的堡垒或防御工事。
岁时:季节,时节。
近腊:接近腊月,即农历十二月。
草树:草和树木,泛指自然界的植物。
未知寒:还没有显现出冬天的寒冷。
独狖:单独的猿猴,狖是一种猿类动物。
朝雨:早晨的雨。
群牛:一群牛。
暮滩:傍晚时分的河滩。
蛮俗:蛮族的风俗,古代汉族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信号。
不艰难:不是艰难的情况,可能指相对和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文特色的描述,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开篇两句“巴蜀水南偏,山穷塞垒宽”勾勒出一个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边陲之境,水流在南方蜿蜒,山势逶迤连绵,给人以辽阔和封闭的感觉。

接下来的“岁时将近腊,草树未知寒”则是季节感言,岁末将至,但由于地处南方,气候温暖,故草木尚不知冬日的严寒。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时间流转与自然景物之间的和谐共鸣。

“独狖啼朝雨,群牛向暮滩”中的“狖”是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动物,它们在清晨的细雨中发出啼响的声音,而“群牛”则悠然自得地向着傍晚时分的岸滩前行。这两句通过生动的画面,描写了诗人对自然界静谧而又充满生机场景的观察和感受。

最后,“更闻蛮俗近,烽火不艰难”中“蛮俗”指的是边疆地区的民族风情,而“烽火不艰难”则暗示了边塞地区虽然偏远,但战争讯息传递并不困难。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边地民情和军事通讯状况的关注。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流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思索,以及他对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1)

许彬(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府试莱城晴日望三山

不易识蓬瀛,凭高望有程。

盘根出巨浸,远色到孤城。

隐隐排云峻,层层就日明。

净收残霭尽,浮动嫩岚轻。

纵目徒多暇,驰心累发诚。

从容更何往,此路彻三清。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题故李宾客庐山草堂

难穷林下趣,坐使致君恩。

术业行当代,封章动谏垣。

已明邪佞迹,几雪薜萝冤。

报主深知此,忧民讵可论。

名将山共古,迹与道俱存。

为谢重来者,何人更及门。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拟江令于长安归扬州九日赋

本逐征鸿去,还随落叶来。

菊花应未满,请待诗人开。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灰]韵

拟江令于长安归扬州九日赋

游人倦蓬转,乡思逐雁来。

偏想临潭菊,芳蕊对谁开。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