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弘志上人归湖州

山林唯幽静,行住不妨禅。

高月穿松径,残阳过水田。

诗从宿世悟,法为本师传。

能使南人敬,修持香火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山林的宁静只在于它的幽深,无论是行走还是停留都适合修行禅定。
明亮的月光穿透松树林的小径,落日余晖洒过稻田水面。
这首诗源于前世的领悟,佛法则是由我的导师亲自传授。
这样的修行能让南方的人们心生敬意,从而与我结下香火之缘。

注释

山林:指自然环境。
幽静:安静、清幽。
行住:行走或停留。
不妨:不妨碍,适合。
禅:佛教中的禅定。
高月:明亮的月亮。
穿:穿透。
松径:松树覆盖的小路。
残阳:落日余晖。
水田:稻田。
宿世:前世。
悟:领悟,理解。
本师:根本的导师。
传:传授。
南人:南方的人。
敬:尊敬。
修持:修行保持。
香火缘:因信仰而产生的香火供奉关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禅意境界。开篇“山林唯幽静,行住不妨禅”两句,表达了对深山密林中那种宁静环境的向往,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行走还是停留,都能达到一种心灵上的禅定状态。

接下来的“高月穿松径,残阳过水田”描绘了一幅秋夜月明中的景象。高悬的明月透过松林的缝隙照亮了小路,而晚霞还余留在田野之上。这两句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诗从宿世悟,法为本师传”表明诗人认为自己的诗歌创作来源于宿世的领悟,而所修持的佛法则是由自己的师父传授。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自信,也反映出他对佛学的深厚造诣。

最后,“能使南人敬,修持香火缘”则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和佛法修为,使得南方的人们都能够产生敬意,并且能够维系这种精神追求与物质供养之间的联系。这里的“香火缘”指的是佛教中的供奉香火,象征着信徒对佛法的虔诚和对寺院的支持。

整首诗通过山水、月夜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禅定与佛法修持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同时,这种表达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学和宗教信仰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126)

李嘉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俱不可考。授秘书正字

  • 字:从一
  • 籍贯:赵州(今河北省赵县)
  • 生卒年:748

相关古诗词

送朱中舍游江东

孤城郭外送王孙,越水吴洲共尔论。

野寺山边斜有径,渔家竹里半开门。

青枫独映摇前浦,白鹭闲飞过远村。

若到西陵征战处,不堪秋草自伤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送严二擢第东归

隳官就宾荐,时辈讵争先。

盛业推儒行,高科独少年。

迎秋见衰叶,馀照逐鸣蝉。

旧里三峰下,开门古县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送严维归越州

艰难只用武,归向浙河东。

松雪千山暮,林泉一水通。

乡心缘绿草,野思看青枫。

春日偏相忆,裁书寄剡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送冷朝阳及第东归江宁

高第由佳句,诸生似者稀。

长安带酒别,建业候潮归。

稚子欢迎棹,邻人为扫扉。

含情过旧浦,鸥鸟亦依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