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

活得枯樵耕者知,巡方又欲向天涯。

珠穿闽国菩提子,杖把灵峰楖栗枝。

春藓任封降虎石,夜雷从傍养龙池。

生缘在地南浮去,自此孤云不可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只有樵夫和农人深知生活的艰辛,官员又要远行到天边各地。
珍珠穿过福建的菩提子串成饰品,手杖握着灵峰上的楖栗树枝。
春天的苔藓覆盖着看似凶猛的虎石,夜晚的雷声滋养着龙潭之池。
生的缘分让我漂泊在南方的土地,从此孤独的云雾难以预料未来。

注释

活得:形容生活。
枯樵:砍柴的人。
耕者:种田的人。
知:了解。
巡方:官员巡行各地。
天涯:天边。
珠穿:穿珠装饰。
闽国:古代中国福建省。
菩提子:佛教圣物,常用于饰品。
杖把:握着手杖的把柄。
灵峰:神圣的山峰。
楖栗枝:楖栗树的枝条,可能指禅杖。
春藓:春天的苔藓。
封:覆盖。
降虎石:象征性的石头,可能寓意险峻。
夜雷:夜晚的雷声。
养龙池:滋养龙潭的池塘,可能象征神秘力量。
生缘:人生的际遇。
南浮去:向南漂泊。
孤云:孤独的云彩,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不可期:难以预料。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作品,名为《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意境。

“活得枯樵耕者知”这一句,通过对农夫耕种的描述,表达了对于生命力与自然规律的认同和尊重。枯樵指干枯的树枝,这里比喻为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艰辛,但即便如此,仍有生机。

“巡方又欲向天涯”则展示了诗人对于广阔世界的向往,以及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巡方意味着遍历四方,而向天涯,则是指向天边,无限延伸的旅程,表达了一种无止境的追求。

“珠穿闽国菩提子”和“杖把灵峰楖栗枝”两句,通过对珍贵之物(如菩提子的珍珠)和神秘山峰(灵峰)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对于精神修养和内在智慧的追求。菩提子象征着佛教中的智慧与觉悟。

“春藓任封降虎石”和“夜雷从傍养龙池”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温暖与生命力,以及夜晚雷声中蕴含的力量和神秘感。这些描述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生缘在地南浮去”这一句,表达了对于人生宿缘(生缘)的淡然态度,以及对未来不可预知之事的坦然接受。诗人似乎在说,即使生命中的重要联系和记忆都如同浮云般逝去,我们也只能顺其自然。

最后,“自此孤云不可期”则是一种对于未来的无奈与放弃,孤云指的是独自漂泊的云,而“不可期”则意味着无法预测或期待。诗人表达了一种面对未来时的孤独感和接受命运的态度。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精神追求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向往。它不仅是对乞雨禅师南游的一种送别,更是一次心灵旅程的记录。

收录诗词(142)

曹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晚期诗人。舒州(今安徽桐城。生卒年不详。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李死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年已70余,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而卒

  • 字:梦徵
  • 籍贯:一今安徽潜山)
  • 生卒年:828——903

相关古诗词

送左协律京西从事

辟书来几日,遂喜就嘉招。

犹向风沙浅,非于甸服遥。

时平无探骑,秋静见盘雕。

若遣关中使,烦君问寂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

北鄙征难尽,诗愁满去程。

废巢侵烧色,荒冢入锄声。

逗野河流浊,离云碛日明。

并州戎垒地,角动引风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邵安石及第归连州觐省

及第兼归觐,宜忘涉驿劳。

青云重庆少,白日一飞高。

转楚闻啼狖,临湘见叠涛。

海阳沈饮罢,何地佐旌旄。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送胡中丞使日东

辞天理玉簪,指日使鸡林。

犹有中华恋,方同积浪深。

张帆度鲸口,衔命见臣心。

渥泽遐宣后,归期抵万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