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山见水,见水忘山。山水俱忘,理归何所。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的思维模式展开,通过“因山见水,见水忘山”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深刻感悟与超越。"因山见水"意味着在看到山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水的存在;而"见水忘山"则是在见到水之后,心中所想的不再是山,而是被水的流动、清澈或深邃所吸引。这种转换不仅体现了自然界中山水之间的相互映照,更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理。

进一步的,“山水俱忘”则表示在深入体验和欣赏自然之美后,个人的情感和思绪逐渐淡出,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理归何所”则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在这样的超然状态之下,事物的本质或真理究竟指向何处?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思考,更是对生命意义、存在价值乃至宇宙真理的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宋代禅宗文化中追求内心平静、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

收录诗词(8)

僧某(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以偈问清远禅师

劫火威音前,别是一壶天。

御楼前射猎,不是刈荒田。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先]韵

一水吞空远,三峰峭壁危。

猊台重拂拭,共喜主人归。

形式: 偈颂

过清溪渡

天阔江衔雨,冥冥上客衣。

潭清鱼可数,沙晚雁争飞。

川谷留云气,鹈鹕傍钓矶。

飘零沧海客,期到一帆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虚心亭

山横鳌背碧巑岏,亭对浮筠缥缈间。

萧散谁为三径侣,祇应长共白云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