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宋郎中知商州

商于六百里,太守二千石。

地广任亦重,车建旗仍赤。

尝闻四老人,采芝留旧迹。

古庙藏空山,曾无汉羽翼。

其事有图画,家传多典籍。

愿君为政閒,案览知畴昔。

形式: 古风

翻译

商於这片土地宽广六百里,太守官职相当于两千石
地域辽阔责任重大,车辆众多旗帜鲜明如火
我曾听说四位老者,采集灵芝留下古老遗迹
古老的庙宇隐匿在空山之中,从未有汉代的羽翼飞来
他们的事迹被绘成图画,家族传承中有许多典籍记载
希望您在政务之余,翻阅这些资料了解往昔

注释

太守:古代地方长官。
二千石:汉代官员俸禄等级。
地广:地域广大。
任:责任。
车建旗:车辆众多,旗帜鲜明。
四老人:传说中的仙人。
采芝:采集灵芝。
旧迹:古老遗迹。
古庙:古老的庙宇。
汉羽翼:汉代的势力或象征。
图画:绘画作品。
家传:家族世代相传。
典籍:古代文献。
为政:治理政务。
案览:翻阅查看。
畴昔:过去的事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送宋郎中知商州》。诗中,诗人以商州六百里的广阔地域和太守的重任为背景,描绘了商州地大而责任重大的形象。"车建旗仍赤"一句,可能暗示着官府的威严与权力。接着,诗人提及"四老人采芝"的传说,增添了神秘与历史的色彩,表明商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庙隐于空山,却无汉代显赫人物的遗迹。

诗人进一步强调,关于这些事迹,虽有图画留存,典籍记载丰富,但似乎并未得到充分发扬。最后,诗人希望宋郎中在治理商州时,能在闲暇之余研读这些历史资料,了解商州的过往,以便更好地治理地方。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寓言性地表达了对友人担任新职的期许,同时也展示了对商州历史文化的敬重和关注。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寿州司理张元舆

清川夜流明月光,城上有乌啼女墙。

月明不掩斗与气,鸟啼未归云点霜。

霜寒月冷古时狱,下有苔蠹之雄铓。

水方轩眉大灵智,见我西北天门傍。

自言昔有切玉宝,嗟今非后百鍊钢。

用之补履亦何益,颖脱未如锥处囊。

谁能为封华阴土,背负七星生焜煌。

君去味我书此意,莫叹淮水来汤汤。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送弟禹臣

王都寓居树阴少,惟有墙隅两株枣。

去年相见枣花开,今年相别枣实好。

枣实未剥风莫吹,我鬓愁多似蓬葆。

淮南到时何所逢,秋叶萧萧蟹应老。

忆昔共归江上初,对饮芦洲月如缟。

半夜鱼跳镜破光,万事?然何足道。

自此重经二十秋,不改青青岸旁草。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送弟禹臣赴官江南

昔与子同归,夜向瓜洲泊。

持杯月正清,遄水平如削。

尔来芦岸深,须防虎潜搏。

行行无朋友,遇事自斟酌。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送张子野屯田知渝州

旧居苕溪上,久客咸阳东。

归来得虎符,驰马向巴中。

歌将听巴人,舞欲教渝童。

况尝善秦声,乐彼渝人风。

忠州白使君,竹枝辞颇工。

行当继其美,贡葛勿匆匆。

形式: 古风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