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猿

翠树不从青嶂出,蟠根却向屏中生。

黄獐引脰探绿叶,老猿护雏枝上惊。

獝然相顾见异态,谁言野物能忘情。

我来赏激绕屏下,亦疑此身林中行。

自古画工无画者,今得绝笔方传名。

吾庐昔在郧溪上,满溪桃花春水明。

曾随麋鹿藉芳草,更倚白云听啸声。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翠绿的树木不在峻峭的山峰中生长,而是盘根错节地生于屏风之内。
黄獐探头探脑地探索着绿色的叶子,年老的猿猴因幼崽受惊而枝头乱动。
它们惊讶地相互对视,展现出不同寻常的状态,谁能说野外生物就没有情感呢?
我来到这里欣赏这环绕屏风的美景,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中。
自古以来,画家们未能描绘出这样的画面,但如今这幅画作因其独特性而流传下来,作者也因此名声大噪。
我的旧居曾位于郧溪之上,溪水清澈,满溪桃花映照得水面明亮。
我曾与麋鹿共游芳草之间,还曾在白云之下聆听它们的啸声。

注释

翠树:翠绿的树木。
青嶂:峻峭的山峰。
蟠根:盘根错节。
屏中:屏风之内。
黄獐:黄獐(一种动物)。
脰:头部。
老猿:年老的猿猴。
护雏:保护幼崽。
忘情:没有情感。
赏激:欣赏激发。
屏下:屏风之下。
绝笔:独特的画作。
传名:流传名声。
吾庐:我的旧居。
郧溪:地名。
桃花春水:桃花盛开的溪水。
明:明亮。
藉芳草:在芳草间。
啸声:动物的叫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林景象,以翠树、黄獐和老猿为元素,展现出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生机。首句“翠树不从青嶂出,蟠根却向屏中生”写出了树木扎根于山石之中的奇特姿态,如同屏风般巧妙地融入画面。接着,“黄獐引脰探绿叶,老猿护雏枝上惊”描绘了黄獐好奇地探头觅食,老猿警惕地守护幼崽的情景,展现了动物的亲情与警觉。

诗人通过“獝然相顾见异态,谁言野物能忘情”表达了对这些野生动物情感的惊叹,认为它们并非无情,而是有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诗人自己沉浸在这幅画面中,仿佛置身于林间:“我来赏激绕屏下,亦疑此身林中行。”最后,诗人回忆起自己过去在郧溪边的生活,那里有桃花盛开的溪流,以及与麋鹿共处、听云啸的日子,增添了诗意的怀旧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同时也赞美了画家的技艺,认为其能捕捉到这难以描摹的野趣,从而流传后世。

收录诗词(433)

郑獬(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人安陆,详载宁都州志,少负售才词章豪伟,宋皇祐壬辰科举人,癸巳状元及第,初试国子监谢启曰,李广才气自谓无双

  • 号:云谷
  • 籍贯:虔化
  • 生卒年:1022——1072

相关古诗词

瘦马

瘦马如束薪,寒沙粘绿发。

我非九方皋,谓有大宛骨。

渴引寒泉饮,饥剪青刍秣。

如何得甘豢,辄尔事蹄齧。

朝来试锦鞯,冲踏行步阔。

起立高于人,一顿金羁脱。

圉人虽有恩,亦惧来奔蹶。

古称去害群,吾宁痛鞭挞。

咄哉尔何心,无乃忘本末。

形式: 古风

樊秀才下第

平时爱子多集句,此日金刀得剪裁。

自谓罗中先得隽,岂知天外已遗才。

炉开遂失黄金矿,石划犹藏白玉杯。

独倚西风倍惆怅,却忧车马到门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题关彦长孤山四照阁

湖山天下之绝境,群山绕湖千百重。

碧笋四插明镜外,此阁正落明镜中。

绿波一穗扫沙尾,拥门尽是红芙蓉。

清香断处接苍霭,绿萝攀树登高峰。

当轩不置窗与槛,湖光山翠还相通。

侧耳似闻天上语,接手便欲翻长空。

忽疑跃入画屏上,但觉毛发生清风。

光景动荡失天地,直与颢气争雌雄。

君何容易得此处,著意镵凿由天公。

西湖虽然多佳境,游人到此景遂穷。

昔日郎官退居此,足踏藤履手携筇。

时陪金壶宴亲旧,船飞两楫如归鸿。

溪鱼鲜白玉膏脆,林果红熟燕脂浓。

挥弄清泉倚苍石,当时即是神仙翁。

又况诸子尽奋发,绿袍照烂时相从。

我来登览但叹息,有家不得居江东。

至今此景常入梦,尚有清气留心胸。

屡蒙书尾追拙唱,强临纸札诚难工。

湖山有灵必见笑,便与弃掷无留踪。

直须收拾买邻舍,兄乎异日能相容。

形式: 古风

题名碑石琢之已成求章伯益先生篆额

老匠隳山斩苍石,偃然巨璞长于席。

锐凿飞椎日镵击,金錞嘲轰满虚室。

白沙砻就大禹圭,绀滑自同青玉色。

两螭攫拿相斗立,欲求大篆冠其额。

先生绝妙不须言,引墨为我一落笔,蟠屈玉箸入石壁。

吾曹名氏遂辉赫,异物不复容侵蚀。

赤尾鲤鱼问消息,丐我数字得不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