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乡间的生活情景,通过对日常琐事的细腻描写,反映了当时民众对官府的畏惧心理,以及官员自身的无奈与辛酸。
“落日下遥峰,荒村倦行履。”开篇即以落日余晖和远山为背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疲惫的情调。诗人通过“荒村”和“倦行履”的字眼,不仅描绘了乡间的宁静,也流露出官员在此地居住时的心情。
“停车息茅店,安寝正鼾睡。”这里的“停车”与“息茅店”,则是官员在旅途中的暂歇之处。而“安寝正鼾睡”则表现了官员在简单的休息地点中获得片刻的宁静。
诗人接着写道:“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一阵紧急的敲门声打破了平静,原来是一名下乡的差役。这一段突转,展现了官府对民众生活的干预和影响力,以及这种力量带来的紧迫感。
“公文捧花柙,鹰隼驾声势。”这里的“公文”指的是官方文件,而“捧花柙”则是形容其郑重与重要。接着的“鹰隼驾声势”则透露出官员处理公务时的严肃态度。
然而,在民众眼中,官府并非仁慈可亲:“良民惧官府,听之肝胆碎。”这一句表达了民众对官方力量的恐惧与无奈,他们在面对官府时感到极大的压力。
诗人通过“阿母出搪塞,老脚走颠踬”表现了家人的关切和担忧。老母亲为了儿子的安危而急忙出门,老人因为担心而步履不稳,体现了家庭对官员的牵挂。
在接下来的“小心事延款,□馀粮复匮。”中,“小心”指的是细微的忧虑,而“事延款”则是处理事情时所需的时间和精力。这两句暗示了官员处理日常琐事时的心思与负担。
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乡间互助的情景:“东邻借种鸡,西舍觅芳醑。”这里展现的是乡村生活中的互相帮助和简单的乐趣。
然而,即便在这种平淡中也难以逃避对官府的畏惧:“再饭不厌饱,一饮直呼醉。明朝怯见官,苦苦灯前跪。”诗人通过“再饭”和“一饮”的字眼,表达了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片刻的放松,但即便如此,也无法摆脱对第二天早晨面对官府时的恐惧与紧张。
最后,“使我不成眠,为渠滴清泪。”这两句则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在官场生活中的无奈与哀伤。因为担忧而难以入睡,甚至为此流下清澈的眼泪。
“民膏日已瘠,民力日愈弊。”这一句总结了整个社会的窘境:人民的财富逐渐耗尽,人民的力量也日渐衰弱。
诗尾,“空怀伊尹心,何补尧舜治。”则是诗人对古代圣君尧、舜的理想之治的怀念,以及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一理想的无奈。这里的“伊尹”是商汤时期的大臣,以其贤明著称,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古代圣君及其贤臣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现实政治生态的不满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