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仙山浸碧轩二首(其二)

浸碧去崖谷,琅然话夙缘。

水云藏定力,霜雪护华巅。

渐喜虚形槁,祗求实行全。

曾随痴钝失,当已得心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流水洗涤着青翠的山谷,我们畅谈着往昔的缘分。
水雾与云彩隐藏了修行的力量,霜雪守护着山峰的顶点。
渐渐地,我欣喜于身形的虚无,只求实践佛法以求完整。
曾经因愚钝而迷失,现在应当已经得到了心法的传承。

注释

浸碧:流水冲洗。
去:洗涤。
崖谷:山谷。
琅然:清脆悦耳。
话:谈论。
夙缘:过去的缘分。
水云:水雾和云彩。
藏:隐藏。
定力:修行的力量。
霜雪:霜雪。
华巅:山峰顶端。
渐喜:渐渐感到欢喜。
虚形:身形的虚无。
槁:枯萎。
祗求:只求。
实行:实践佛法。
全:完整。
曾:曾经。
随:跟随。
痴钝:愚钝。
失:迷失。
当已:现在应当。
得心传:得到心法的传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柏的作品,名为《宿仙山浸碧轩二首(其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

“浸碧去崖谷,琅然话夙缘。” 这两句通过形容词“浸”和“琅然”,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诗人似乎在描述仙山中的溪流,它们潺潺流淌,穿过山谷,带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古老缘分。

“水云藏定力,霜雪护华巅。” 这两句则表达了自然界中力量与美丽的并存。水和云似乎隐藏了一种静谧而坚定的力量,而霜雪则像是保护着山顶上那未被世俗污染的高洁之物。

“渐喜虚形槁,祗求实行全。”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诗人欣赏那种淡泊名利、超脱尘世的心境,并且寻求的是真挚而完整的人生实践。

“曾随痴钝失,当已得心传。” 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回顾与顿悟。诗人曾经迷失在世俗的喧嚣中,但现在已经获得了内心的指导,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于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向往。

收录诗词(454)

王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 字:会之
  • 籍贯:婺州金华
  • 生卒年:1197-1274

相关古诗词

宿仙山浸碧轩二首(其一)

冒黑投精刹,呼灯读旧诗。

平分禅榻稳,共听雨声驰。

鱼鼓催行色,溪山挽故知。

人生萍聚散,后会复何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宿倍儡店感旧

诸老皆仙去,遗踪岁月深。

主人今易姓,客子亦伤心。

来燕传新话,群蛙试闹音。

欲将兴废事,历历问云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寄东湖诸友

东湖又是一年期,雅好绸缪岂不思。

耳聩臂疼衰甚矣,山高水阔欲何之。

工夫只在潜心处,端的何须对面时。

堠子分明书八到,康庄稳步复奚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寄立斋

团栾未久又分襟,踽踽嬛嬛老不禁。

陋巷更无佳客语,残编幸得古人心。

熙熙农夫含生意,济济官僚喜德音。

欲共功名须好汉,微阳何以胜重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