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峡

天秋万象静,云横乱峰起。

已下微王山,入峡自兹始。

惊湍於此尽,安流澹如砥。

两山郁嵯峨,壁立相对峙。

上凌空崇外,下插渌净底。

层岩碧树滋,洄潭丹叶委。

舟行石罅中,江流瓮城里。

举头天若带,堕此清瀰瀰。

忽惊龛岩大,奔浪喧客耳。

鱼陀考方言,岁出鱼万尾。

水边菖蒲青,石上土花紫。

淙流来不绝,无由访源委。

俄经陈佗洞,斩绝不容趾。

土人若猿猱,跻攀因葛藟。

燃火入其中,数丈神披靡。

睹兹泉壑迥,始觉化工伟。

投身西南陬,肆意阅奇诡。

是邦不生人,境胜乃如此。

宁非造物初,意尽向山水。

神惊畏石坠,志豁欣树美。

穷探日易晚,惜去船欲舣。

徐闻涌波涛,渐见山峛崺。

奇观忽鹜过,我兴方未已。

赖此慰羁愁,无庸伤转徙。

形式: 古风

翻译

秋天天空宁静,云层横过乱峰之上。
已经下到微王山,从此进入峡谷开始。
惊人的急流在此终结,平静的水流像磨刀石般平滑。
两座山峦高峻,峭壁相对耸立。
上接广阔的天空,下深入清澈的江底。
层层岩石绿树茂盛,回旋的潭水红叶飘落。
小船在石缝间穿行,江水如同酒瓮中的液体。
抬头望去,天空仿佛一条带子,落入这清幽的江面。
忽然惊讶于龛岩之大,汹涌的波浪吵闹着耳边。
鱼陀考方言流传,每年产出万尾鱼。
水边菖蒲青翠,石头上的土花呈现紫色。
流水不断,无法探寻源头。
不久经过陈佗洞,道路狭窄不容脚踏。
当地人如猿猴敏捷,攀爬藤蔓而上。
点燃火把深入洞中,几丈深处神灵显现。
目睹这深远的泉壑,感叹大自然的壮丽。
投身西南角落,尽情欣赏奇异景象。
此地无人烟,美景却如此惊人。
难道不是造物主最初的心意,全倾注在山水之间。
惊叹于石的险峻,心中开阔欣赏美景。
深入探索直至黄昏,不舍离去,船儿欲靠岸。
渐渐听到江面波涛声,远山逐渐清晰。
奇妙的景观瞬间掠过,我的兴致还未消散。
幸好有此美景安慰旅愁,无需为迁移而伤感。

注释

万象:万物、各种景象。
微王山:具体地名,可能指代某座山。
湍:急流。
砥:磨刀石,比喻水流平滑。
龛岩:形状奇特的岩石。
鱼陀考:可能是地名或方言。
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可食用。
葛藟:一种蔓生植物,常用于攀援。
化工:自然界的创造力量。
陬:角落。
涌波涛:形容江水波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雄伟的山水景象,充满了强烈的情感和深邃的哲理。开篇“天秋万象静,云横乱峰起”两句,既设定了一个静谧而又气势磅磅的秋日山峦之景,又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天空与山峰对立起来,突出了自然界中力量的博大。

“已下微王山,入峡自兹始”两句,则描绘了诗人进入山谷的时刻和场景,微王山成为诗人情感体验的一个转折点。这里,“入峡”一词,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指示,也预示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开始。

紧接着,“惊湍於此尽,安流澹如砥”两句,通过对激流与平缓水流的对比,展示了自然界中力量与宁静并存的美妙景象。这种对比又一次强化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

“两山郁嵯峨,壁立相对峙”四句,形象地描绘了两座山峰之间的壮丽景致,其中“上凌空崇外,下插渌净底”的用词,更是巧妙地运用了空间上的高低对比,以此来表达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敬畏。

接下来的“层岩碧树滋,洄潭丹叶委”等句,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水之间生机盎然的生态画面。这里,“舟行石罅中,江流瓮城里”的描写,更是展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动静结合之美的深刻理解。

在“举头天若带,堕此清瀰瀰”之后,诗人的情感达到了一种高潮,“忽惊龛岩大,奔浪喧客耳”两句,则通过对巨石与奔腾波涛的描绘,再次展现了自然界中力量与美丽的奇妙结合。

“鱼陀考方言,岁出鱼万尾”等句,则引入了地方文化和生态资源的描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添了一份生活的气息。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对土著居民生活方式的观察,以及他们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描述,再次强调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这里,“俄经陈佗洞,斩绝不容趾”一句,更是巧妙地运用了空间上的阻隔来表达诗人对于这种关系的深刻感悟。

“土人若猿猱,跻攀因葛藟”等句,则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土著居民的生活状态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和谐画面展现出来。紧接着,“燃火入其中,数丈神披靡”的描写,更是突出了诗人对于这种和谐关系的赞美。

“睹兹泉壑迥,始觉化工伟”一句,则通过对山水之间泉流的描绘,再次强调了自然界中大师——造物主的手艺与力量。而紧接着,“投身西南陬,肆意阅奇诡”的自述,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不仅是观赏者的态度,而是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之合一的精神追求。

“是邦不生人,境胜乃如此”两句,则通过对这个山水世界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超越日常生活限制的境界的向往和敬仰。这里,“宁非造物初,意尽向山水”一句,更是深化了这种精神追求,将之上升为一种哲学性的思考。

“神惊畏石坠,志豁欣树美”两句,则通过对自然界中岩石与树木的描绘,再次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敬畏。而紧接着,“穷探日易晚,惜去船欲舣”的自述,更是展现了诗人在这山水之间徜徉忘返的情感状态。

“徐闻涌波涛,渐见山峛崺”两句,则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描绘,再次勾勒出山水之间动静结合的美妙景象。而紧接着,“奇观忽鹜过,我兴方未已”的自述,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自然界中的奇异之美的持续兴趣和探索欲望。

最后,“赖此慰羁愁,無庸伤转徙”两句,则通过对山水之美的回味,表达了诗人对于心灵慰藉与精神寄托的深切感受。这种感受,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欣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收录诗词(662)

张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 字:巨山
  •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樊)
  • 生卒年:1096—1184

相关古诗词

入峡诗

微王大峡何峥嵘,叠嶂层峦碍飞鸟。

石壁排空何可凿,拽云蒸雾无昏晓。

凝思天地始胚胎,清川一道何从来。

联峰既非巨灵擘,绝岸不闻神禹开。

两山中断缘何许,异事人传向开府。

凿石穿云神鬼愁,至今行迹行人睹。

从此奔流出乱山,东汇沮漳入荆楚。

鳞鳞山树经寒碧,枝侵雨露根连石。

境胜应来仙驭游,岩深定有蛟龙宅。

君侯事迹已烟沉,流水年年石上深。

山川不改时代积,徒使人兴万古心。

土人事神何敢侮,桂酒春秋荐椒糈。

衎衎巫歌神降时,森森庙树来风雨。

形式: 古风

上二溪山

积雨连日夜,敢谓今旦晴。

绿彩泛林端,爱此朝景明。

晨炊肃徒驭,结束方上征。

千岩屹穹隆,万壑临峥嵘。

谁知有微径,在此苍翠屏。

昔闻五尺道,驰心已伶俜。

今朝复何朝,冒此绝险行。

侧路不容足,下瞰千仞坑。

步武一蹉跌,陨身如建瓴。

避地本爱死,兹行岂偷生。

篮舆仗伧人,崎岖信所经。

下为崖石碍,上苦萝蔓撄。

阴岩多沮洳,泥苔汰相仍。

薄暮雨欲来,白云起如蒸。

稍观前山暗,已复如悬绳。

行行入中林,心悸万鼓鸣。

三泉如雪翻,竞泻石上声。

值此绝世景,避贼难为情。

路转复临川,浊流方满盈。

波神恣桀鷔,势欲丘壑平。

雄张拥行潦,河渎将抗衡。

我方媚斯水,敢誇海若名。

叫度雨踰急,山烟深杳冥。

舍棹即绝壁,扶持陟碐层。

经行细石坠,十步九战兢。

羊肠与三涂,其险莫与京。

叱驭匪前哲,但觉微命轻。

须臾至田家,茅茨耿清灯。

篝火燎衣湿,坐使愁虑并。

夜雨喧客耳,羁梦何由成。

平明起长望,重阴竟四瞑。

嘉禾垂垄病,恶木连山荣。

兵荒兼岁恶,吁嗟此黎氓。

泥水方自蔽,出门谅何能。

穷居未觉苦,篱外长峰青。

形式: 古风

上分水岭

夜半风撼山,苦雨歇初晓。

高峰吹成冰,草树叶尽缟。

行行入云中,稍稍临木杪。

恍疑天宇近,渐觉溪溜小。

挺身陵绝顶,夐与人代杳。

篁竹互蒙笼,冈峦亘萦绕。

乃知七闽境,如此平地少。

攻击固其然,割据亦可考。

始悟淮南书,铺陈苦未了。

右顾远中原,前瞻临岭峤。

边马犹乱华,淮濆尚云扰。

故乡岂不怀,甘心混蛮獠。

九夷傥可归,吾愿从高鸟。

形式: 古风

上楮平山

层阴生万里,岁晚岚雾昏。

终日转盘道,那知入寒云。

忽上最高顶,划见众山繁。

嵯峨插苍旻,迫窄塞厚坤。

俯仰混一气,眺听属无垠。

直欲溯丰隆,逝将排帝阍。

小臣敢上诉,边尘暗中原。

天宁忍下土,厌此豺虎群。

庶几动真宰,一洗戎马氛。

此意复茫昧,侧伫扬精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