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金沙蒋文海韵(其四)

昔我客朱方,曾识三数公。

独欠之句曲,遍走山西东。

向来刘与王,畴能继高风。

今我来金渊,尸祝素王宫。

阅人晨星稀,见子夕照红。

何当分邻烛,竹径相与通。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翻译

从前我游历朱方之地,结识了几位贤士
唯独漏掉了句曲这个地方,我遍游了山西和山东
以往的刘和王,谁能继承他们的高尚风范呢
如今我来到金渊,拜谒在素王宫中
清晨的人影稀疏,傍晚见到你的红颜如夕照
何时能共享邻里的烛光,竹林小径连通我们的心

注释

昔我:以前的我。
客:游历。
朱方:古代地名,今江苏丹阳附近。
数公:几位贤士。
独欠:唯独遗漏。
句曲:古地名,今江苏句容。
山西东:指山西和山东地区。
刘与王:可能指历史上的人物。
高风:高尚的品格。
金渊:泛指富饶之地。
尸祝:祭祀时的司仪。
素王宫:清静的王者宫殿。
阅人:看见过很多人。
晨星稀:清晨人少。
子:你。
夕照红:夕阳映照的红颜。
分邻烛:分享邻居的烛火。
竹径:竹林小径。
相与通:相互往来。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仇远的作品,和金沙蒋文海韵(其四)。诗中描述了诗人昔日游历朱方时与三数公相识的情景,以及对刘、王等古代文学家的颂扬。诗人表达了自己在金渊(可能指某个地方或是虚指)拜访旧宫的经历,感慨于晨星稀少和夕阳的壮丽景色,希望未来能与邻里共享烛光,与竹径相通。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如“昔我客朱方”设定了诗人的往事,“独欠之句曲”则表达了当时未竟的心愿;“向来刘与王,畴能继高风”显示了诗人对前贤文学成就的敬仰和自己追随的决心。至于“今我来金渊,尸祝素王宫”一句,则是诗人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而“阅人晨星稀,见子夕照红”则形象地描绘了时间流逝与自然景物的美丽。

最后,“何当分邻烛,竹径相与通”一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希望能够与邻里共享安逸的生活,与竹林小路相连,寓意深远。整首诗通过对过往和现实的描绘,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和姜景星(其一)

瓦霜砖日合寒晴,最爱幽窗远市声。

懒去著书追管葛,闲来读易玩周程。

劳心未必能齐物,寡欲才堪论养生。

蓍久不神何用卜,了知身世遁而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蒋全愚韵

金坛有耆英,学博声名早。

搜奇薄庄骚,稽古极羲昊。

君甚似乐天,税冕居履道。

息游鬻骆马,尚友敬胡杲。

我生六十年,独欠识此老。

来游溧阳学,文物委秋草。

黄沙眯人目,忽见石皓皓。

君坛高难陟,我垒虚易捣。

新诗十八韵,韵韵俱压倒。

交情托以宣,一字一大好。

自惭沟中断,未足被华藻。

但令小儿辈,藏弆以为宝。

相望衣带水,波弱限蓬岛。

玉石资荡磨,钟鼓宜击考。

何由即会面,疑义共探讨。

岂无问字酒,可以濡吻燥。

昔为坚多节,今为科上槁。

穷达等醉醒,何庸宽怀抱。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夜半见月

中夜月初上,照我东床明。

我心本无事,展转寐不成。

仰观乌鹊飞,俯听蛩螀鸣。

念适从何来,衣食非素营。

三年然后归,儿女各长成。

婚嫁愿早毕,吾其师向平。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冬夜和陈道士韵(其四)

三白先春慰客情,瑶林照耀夜窗明。

浅斟低唱痴儿女,那得工夫问雪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