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三首(其一二五)

我见一痴汉,仍居三两妇。

养得八九儿,总是随宜手。

丁防是新差,资财非旧有。

黄蘖作驴鞦,始知苦在后。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翻译

我看见一个痴傻的男人,仍然拥有三两个妻子。
他养育了七八个孩子,全凭他的随意和喜好。
他被任命为新的差事,但钱财并非他原有的。
他用黄檗制作驴缰绳,这才明白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注释

痴汉:形容人行为或智力异常的人。
居:拥有。
三两妇:指三个或两个妻子。
儿:儿子。
总是:一直都是。
随宜手:随意挑选,任凭喜好。
丁防:指服兵役或承担其他劳役。
新差:新的职务或任务。
资财:财产。
非旧有:不是他原有的。
黄蘖:一种苦味植物,这里比喻艰难困苦。
驴鞦:驴子的缰绳。
始知:才开始明白。
苦在后:苦难接踵而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痴情汉子与他的多位妻妾共同生活的情景。开篇“我见一痴汉,仍居三两妇”直接勾勒出这样一个家庭的轮廓,其中“三两”字面量词,用以形容妻妾众多,但数量不详,给人一种繁盛但也略显混乱的感觉。

紧接着“养得八九儿,总是随宜手”则透露出这个家庭子女众多,且年纪都不大,需要成人的照顾。这里的“八九儿”也是一个模糊的数量词,用来形容孩子很多,每天都要由大人照料。

诗人在第三句“丁防是新差,资财非旧有”中点出了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他们的生活可能依赖于新的收入来源,而不是靠积蓄过日子,这种描述给人一种辛勤但也略显紧张的生活感受。

最后两句“黄蘖作驴鞦,始知苦在后”则通过具体的事物形象来传达诗人的情感。黄蘖,即黄柏,是一种常用来制成驴鞦(即驴子背上的坐垫)的材料。在这儿,它不仅是个物品,更是生活辛劳的象征。这两句表面上是在说制作驴鞦的艰难,但实际上则是深化了对前述家庭状况的感慨,暗示出他们虽然看似平静甚至幸福,但实际上背后的辛酸与付出才是这份生活的真实写照。

诗中没有直接的情感抒发,却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事物描绘,让读者在轻松的叙述之下,体会到生活的不易与家庭背后的辛劳。

收录诗词(312)

寒山(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诗相印证,指出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 号:均不详
  • 籍贯: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

相关古诗词

诗三百三首(其一三○)

鸟语情不堪,其时卧草庵。

樱桃红烁烁,杨柳正毵毵。

旭日衔青嶂,晴云洗渌潭。

谁知出尘俗,驭上寒山南。

形式: 古风 押[覃]韵

诗三百三首(其一三三)

之字何惶惶,卜居须自审。

南方瘴疠多,北地风霜甚。

荒陬不可居,毒川难可饮。

魂兮归去来,食我家园葚。

形式: 古风 押[寝]韵

诗三百三首(其一三五)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载忧。

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

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

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诗三百三首(其一三八)

个是谁家子,为人大被憎。

痴心常愤愤,肉眼醉瞢瞢。

见佛不礼佛,逢僧不施僧。

唯知打大脔,除此百无能。

形式: 古风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