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生活场景,以儿童放牧牛只为家庭生计为中心。首句“儿牧牛,丰林清润纵尔游”展现了孩子在环境优美的树林中自由自在地放牛的情景。接下来的“长鞭短策莫轻举,从渠饮齧饱即休”告诫孩子要耐心对待牛,让它自然觅食,吃饱后即可休息,体现了农耕文化的智慧和对动物的尊重。
诗中提到“老幼年年仰衣食,耕种田园藉牛力”,强调了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它是维系全家生计的关键。诗人接着表达了对牛健康的关心,“祇恐春来或牛瘠”,担心春天来临牛会瘦弱,反映出农人的忧虑和对劳动成果的珍视。
“日日丁宁语牧儿,老翁饷尔当及时”表达了老人对孩子的教导,希望他们能适时给牛喂食,体现出家庭的和睦与责任传承。最后两句“笼禽吹笛任相学,慎勿将牛尝苦之”寓言般地告诫孩子,即使生活艰辛,也不应虐待牛,暗示了生活的艰难和人性的善良。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牧童放牛的故事,展现了元末明初农村生活的艰辛与朴素,以及人们对自然和劳动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