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韵谢赵景贶、陈履常见和,兼简欧阳叔弼兄弟

能诗李长吉,识字扬子云。

端能望此府,坐啸获两君。

逝将江湖去,浮我五石樽。

眷焉复少留,尚为世所醺。

或劝莫作诗,儿辈工织纹。

朱弦寄三叹,未害俗耳闻。

共寻两欧阳,伐薪照黄昏。

是家有甘井,汲多终不浑。

形式: 古风

翻译

他擅长写诗如李贺,如同杨子云识字般博学。
他能期望在此府中,与扬子云、李贺两位诗人一同吟啸。
我即将离开江湖,乘舟漂泊,带着五石大酒樽。
虽然有些眷恋,但还是决定短暂停留,毕竟世间纷扰。
有人劝我别再作诗,让儿辈们专注于纺织技艺。
我的琴声寄托着深深感慨,不会妨碍俗人听闻。
我们一起去寻找两位欧陽,黄昏时分砍柴照明。
这户人家有甘甜的井水,汲取再多也清澈无浑浊。

注释

能诗:擅长写诗。
识字:博学。
望此府:期望在此府中。
坐啸:吟啸。
五石樽:大酒樽。
眷焉:眷恋。
世所醺:世间纷扰。
儿辈:年轻人。
朱弦:红色的琴弦。
伐薪:砍柴。
甘井:甘甜的井水。
浑:浑浊。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诗中表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情谊和对酒的喜爱,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能诗李长吉,识字扬子云。”此句点出了两位朋友在诗歌和文学上的才能,李长吉是唐代著名诗人,而扬子云则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通过这样的提及,苏轼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也展示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端能望此府,坐啸获两君。”这里的“此府”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地点,而“两君”则是指李长吉和扬子云。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朋友的尊敬和喜悦之情。

“逝将江湖去,浮我五石樽。”这是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一句。“逝将江湖去”表明一种超脱世俗、远离尘嚣的心态,而“浮我五石樽”则是说诗人自己带着酒具到处游历。这里的“五石樽”是一种量词,指的是一定数量的酒具。

“眷焉复少留,尚为世所醺。”诗人在朋友面前流露出对这份情谊的珍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淡然态度。

“或劝莫作诗,儿辈工织纹。”这里可能是在说有人建议不要再写诗,而应该关注家中的琐事,如孩子们学习编织等。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生活中的平常与不易。

“朱弦寄三叹,未害俗耳闻。”“朱弦”指的是用红色丝线系着的琴弦,而“三叹”则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音乐或曲调。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享受。

“共寻两欧阳,伐薪照黄昏。”“两欧阳”可能是指欧阳修兄弟,而“伐薪照黄昏”则是在描述一种田园生活的情景。诗人与朋友们一起去找他们,共同体验这种宁静的自然之美。

“是家有甘井,汲多终不浑。”这里的“甘井”指的是一口甜水的井,而“汲多终不浑”则表达了一种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感激,即使取用很多,这个井的水也不会变浑。

整首诗通过对朋友才华的赞赏、对酒的喜爱、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生活平常与美好的体验,展现了苏轼超脱而豁达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四首(其一)

凤雏骥子日相高,白发苍颜笑我曹。

读遍牙签三万轴,却来小邑试牛刀。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豪]韵

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四首(其二)

出处年来恨不齐,一樽临水记分携。

江湖咫尺吾将老,汝颍东流子却西。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齐]韵

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四首(其三)

白马津头春水来,白鱼犹喜似江淮。

使君已复冰堂酒,更望重新画舫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佳]韵

送欧阳主簿赴官韦城四首(其四)

道傍垂白定沾巾,正似当年绿发新。

故国依然乔木在,典刑复见老成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