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岭头泉眼一涓流,南入虔州北吉州。
只隔中间些子地,水声滴作两乡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面。开篇“岭头泉眼一涓流”,便点明了景物的主体——那清澈的泉水,它从高岭之上缓缓流出,形成一道生机勃勃的小溪。紧接着,“南入虔州北吉州”则展示了这条小溪所经过的地方,既有南方的虔州,也有北边的吉州。这不仅增加了景物的广阔感,更隐含着诗人对远方某些地方的情感牵绊。
“只隔中间些子地”,这一句则转向具体的地理环境,强调了两个地方之间的相近与隔绝。这种近在咫尺却又无法即刻到达的地方关系,使得那流水显得更加珍贵和意味深长。
最后,“水声滴作两乡愁”,是全诗情感的高潮。泉水的潺潺之声,如同诗人内心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与忧愁。每一个滴答都仿佛在诉说着诗人的乡愁,水声因此而变得哀婉动听。这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是对故土的情深挂念。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简练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并在其中融入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精湛的艺术造诣,更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乡土情怀。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茜罗绉薄剪薰风,已自花明蒂亦同。
不肯染时轻著色,却将密绿护深红。
松鸣竹啸响千崖,为底炎蒸吹不开。
自是笋舆趋北去,薰风不是不南来。
夹路黄茅与树齐,人行茅里似山鸡。
长松不与遮西日,却送清阴过隔溪。
五老峰前松荫庭,风光清美日华明。
独游略不逢一士,时有纹枰落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