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溪王秀才画子猷访戴图

剡溪万壑千岩景,人境谁能识心境。

君画山阴雪后船,始悟前人发清兴。

眼中百里旧山川,荒林雪月萦寒烟。

应缘兴尽故无尽,宾主不见宁非禅。

当年戏留一转语,不意丹青能再睹。

更画人琴已两忘,妙尽子猷真赏处。

形式: 古风

翻译

剡溪的千山万谷景色优美,人世间谁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心境呢。
你画的山阴雪后的船只,让我开始明白前人是如何激发起清雅的情趣。
我眼前仿佛看到百里山水,荒凉的树林中雪月交相辉映,弥漫着寒冷的雾气。
或许是因为兴致已尽,所以这画面才显得无穷无尽,主人与宾客的相见,难道不是一种禅意吗。
当年随意的一句话,没想到如今再次在画中见到,
你的画中不仅有山水,连人物和琴音都已忘却,但在子猷欣赏的妙处,你把握得恰到好处。

注释

剡溪: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嵊州。
心境:内心的情感或意境。
山阴:古县名,今浙江绍兴北部。
清兴:清雅的情趣或兴趣。
荒林:荒芜的树林。
禅:佛教中的觉悟或静思。
丹青:绘画艺术。
妙尽:极尽巧妙之处。
子猷:王徽之,字子猷,东晋书法家、画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同时也是一段深情的友谊往事。诗人以“剡溪万壑千岩景”开篇,展现了一个雄浑壮丽的自然风光,接着“人境谁能识心境”则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紧接着,“君画山阴雪后船”一句,既是对朋友王秀才绘画技艺的赞赏,也暗示了诗人对于那份宁静与清幽情调的向往。

“始悟前人发清兴”表明诗人在欣赏这幅画时,仿佛领会到了古人那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情趣。下片“眼中百里旧山川”则是诗人对故土的深情眷恋,而“荒林雪月萦寒烟”更增添了一份淡远与孤寂。

“应缘兴尽故无尽”表达了诗人对于这幅画和友谊的情感回味,虽已过去,但在心中仍旧历历在目,不会消逝。紧接着的“宾主不见宁非禅”则是对那份超越尘世的默契与理解的赞叹。

最后两句“当年戏留一转语,不意丹青能再睹”表达了诗人对于旧日友情的怀念以及对这幅画能够重现的惊喜。结尾处,“更画人琴已两忘,妙尽子猷真赏处”则是对王秀才绘画技艺与子猷琴艺的双重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份艺术境界的极致欣赏。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高超鉴赏能力,更融入了深厚的情感和哲理思考,是一首将山水画、友谊回忆与禅意相结合的杰出之作。

收录诗词(208)

王铚(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寄九峰觉老时自因胜退居

京江别我正坚冰,拂袖归来道更增。

又见岭梅来驿使,懒将庭柏对谈僧。

半廊冷月溪山雾,一炷幽香殿阁灯。

此亦世间愁绝处,岭猿岁晚哭寒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寄题真州扃岫寺

一峰秀色何高寒,更以木杪横飞栏。

荆吴形胜妙天下,閒锁云锦光斓斑。

山从千古混沌始,江自万里岷峨还。

江山无际真赏远,人境未如心境宽。

乃知万象自变灭,我与天地俱清閒。

时来登览健意气,兴落烟霭空濛间。

宛如列岫在扃鐍,何待谢守窗中看。

仙壶日月悟世换,蚁穴富贵羁梦残。

易中求象山有天,须弥纳芥曾何难。

乾坤橐籥一气内,钜细两不离区寰。

径呼飞仙来取醉,笙箫彷佛锵佩环。

已鞭鸾凤到三境,何待虎豹号九关。

只今朱甍半落日,谁系画舸临苍湾。

何当脱身戎马际,共契妙旨相追攀。

怀哉欲往波浪阔,回首江南江北山。

形式: 古风

晚意

山空寺古紫苔侵,更喜渔樵不见寻。

坐对秋阴晚萧瑟,风吹败叶入廊深。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黄州栖霞楼苏翰林所赋小舟横截春江是也曾竑父罢郡画为图求诗

铜雀不得锁二乔,春江亦梦携西子。

此楼缥缈相风流,此恨缠绵在云水。

洞庭叶下愁湘君,不独阳台云雨神。

精神感通若相遇,梦境幻境皆成真。

黄州刺史清如镜,水光山色心同莹。

牧之出守到元之,谁解把诗闻万乘。

图成携得千里行,孤帆趁落斜阳城。

江头莫指挽邓处,离合古今同一情。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