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晚上梯延洞,通宵兴莫穷。
高明千嶂月,清爽一岩风。
坐久衣衫润,吟馀物象空。
举头星可摘,疑在广寒宫。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开篇“晚上梯延洞”即设定了一个幽深静谧的环境,时间是在夜晚,地点是山洞。"通宵兴莫穷"表明诗人一整夜都沉浸在这种探寻自然之旅中,不追求外界的喧嚣和繁华。
接着“高明千嶂月”、“清爽一岩风”两句,通过对明亮月色与清凉山风的描写,传达了诗人与大自然亲近、感受到的宁静与舒畅。"坐久衣衫润"则生动地展示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久久不起身,甚至连衣衫都被山间的微湿润湿。
"吟馀物象空"一句,则透露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在自然之中寻找灵感和思考生活,用“物象”来比喻那些无形却又触手可及的灵感和思绪。这些都是诗人通过静夜中的沉思所得,而非现实世界可以轻易触及的事物。
"举头星可摘,疑在广寒宫"两句,更是将这种超脱现实的情怀推向极致。诗人抬头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仿佛那些遥不可及的星辰也能被摘取,这不仅是一种对自然力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自由和无限可能性的向往。而"疑在广寒宫"则是诗人将这种神秘而又超然的情感,归咎于某种仙境或精神上的至高之所——广寒宫。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山洞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究,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和艺术魅力,是唐代诗人李益在探索自然与精神之美方面的一次成功尝试。
不详
唐代诗人,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宫阙何年月,应门何岁苔。
清光一以照,白露共裴回。
珠履久行绝,玉房重未开。
妾心正如此,昭阳歌吹来。
漠漠复霏霏,为君垣上衣。
昭阳辇下草,应笑此生非。
掩蔼青春去,苍茫白露稀。
犹胜萍逐水,流浪不相依。
草绿古燕州,莺声引独游。
雁归天北畔,春尽海西头。
向日花偏落,驰年水自流。
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
争场看斗鸡,白鼻紫騧嘶。
漳水春归晚,丛台日向低。
歇鞍珠作汗,试剑玉如泥。
为谢红梁燕,年年妾独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