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友人三首(其一)

万里书归说我愁,知君不忘北城幽。

一篇封禅才难学,三亩蓬蒿势易求。

欲与山僧论地券,愿为邻舍事田畴。

应须急作南征计,漠北风沙不可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远方的信件带来说我满心忧愁,我知道你不会忘记北方那片静谧的城楼。
撰写一篇封禅的文章才华难以习得,但三亩荒地的耕作却容易实现。
我想和山中的僧人讨论土地归属,甘愿与邻居一起料理田地的事务。
应当赶紧计划南下,因为北方的风沙无法长久停留。

注释

万里:形容距离遥远。
书归:书信寄回。
说:表达。
我:指诗人自己。
愁:忧虑,烦恼。
知:知道。
君:你。
北城:北方的城市。
幽:幽静,清幽。
一篇:一篇文章。
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
才难学:才华难得掌握。
势易求:容易得到。
欲:想要。
山僧:山中的僧人。
论地券:讨论土地所有权。
事田畴:料理田地。
急作:赶紧做。
南征:向南出征。
漠北:北方沙漠地区。
不可留:不能停留。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寄友人三首(其一)》。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深切情感和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万里书归说我愁”,表达了诗人通过书信来传递自己的忧愁,因为书信能够跨越千山万水,传递心中的不舍与牵挂。这里的“愁”字承载着对远方朋友深厚的情感。

“知君不忘北城幽”,诗人相信他的朋友不会忘记那座北方的城市,那里的幽静和孤独都是他们共同的记忆。这一句传达了友情的牢不可破,尽管相隔遥远,但心中始终有着对彼此的思念。

“一篇封禅才难学”,这里的“封禅”指的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文学境界。诗人认为达到这样的文学水平并非易事,它需要深厚的文化积累和卓越的文学才能。这也反映了王安石本人的文学追求和对朋友文学才华的赞赏。

“三亩蓬蒿势易求”,这句话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隐居田园的生活理想。诗人认为想要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过上自给自足的简单生活,并不难实现。这是对自然和平淡生活的一种向往。

“欲与山僧论地券”,这里的“山僧”可能指的是隐居在深山中的高僧。诗人想要和他探讨关于土地或田园生活的话题,体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的融合。

“愿为邻舍事田畴”,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成为田园生活中的一部分,与周围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共同耕作土地。这里展现了一种平和、宁静的生活状态。

“应须急作南征计”,这一句突然转变为对未来的计划和行动的思考。在这里,“南征”可能指的是一种远行或是出征的打算,这表明诗人内心中存在着某种不满足于现状,渴望改变的欲望。

“漠北风沙不可留”,最后一句则描述了一个环境恶劣、不适宜居住的场景。这里的“漠北”可能指的是边疆地区,而“风沙”则描绘出一种艰苦和不适宜人居的自然条件。这也暗示着诗人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不如意之处的无奈感受。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对文学境界的追求、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未来的行动计划,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人生追求。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寄无为军张居士

南阳居士月城翁,曾习禅那问色空。

卓荦想超文字外,低徊却寄语言中。

真心妙道终无二,末学殊方自不同。

此理世间多未悟,因君往往叹西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寄王回深甫

少年倏忽不再得,后日欢娱能几何。

顾我面颜衰更早,怜君身世病还多。

窗间暗淡月含雾,船底飘飖风送波。

一寸古心俱未试,相思中夜起悲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寄王补之

平居相值晚,况复道涂留。

今我思挥麈,逢君为舣舟。

人情方慕贵,吾道合归休。

吏责真难塞,聊为泮水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寄平甫

少时为学岂身谋,欲老低徊各自羞。

乘马从徒真扰扰,求田问舍转悠悠。

弦歌旧国平生乐,鞍马新年几日留。

坐想摇鞭杨柳路,春风先我入皇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