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其七)

光阴转毂,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学道参禅、要识取,自家本来面目。

闹里提撕,静中打坐,闲看传灯录。

话头记取,要须生处教熟。

一日十二时中,莫教间断,念念来相续。

唤作竹篦还则背,不唤竹篦则触。

斩却猫儿,问他狗子,更去参尊宿。

忽然瞥地,碧潭冷浸寒玉。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翻译

时光飞逝,生死大事尤其瞬息万变。
修行佛法,关键在于认识和找回自己的本来面貌。
在喧嚣中保持警醒,在宁静中静坐冥想,闲暇时研读佛经。
重要的是记住佛法教诲,从初学者阶段逐渐熟练。
一天十二个时辰,不间断地修行,念头连贯不断。
即使被称为‘竹篦’的考验,也要坦然接受,不被它困扰。
去除对名相的执着,探究‘猫儿’和‘狗子’的真谛,继续向高僧请教。
在某一瞬间,心灵如碧潭般清澈,寒玉般清凉。

注释

光阴:时间。
转毂:快速转动。
生死事大:生死大事。
无常:变化无常。
学道:修行佛法。
参禅:禅修。
本来面目:真实的自我。
闹里:喧嚣中。
提撕:警醒。
打坐:静坐冥想。
传灯录:佛经。
话头:佛法教义。
生处教熟:从初学者到熟练。
一日十二时:全天候。
间断:中断。
相续:连续不断。
竹篦:比喻修行中的考验。
背:困扰。
触:阻碍。
斩却:去除。
猫儿:比喻名相。
狗子:佛教术语,指凡夫俗子。
尊宿:高僧。
瞥地:突然。
碧潭:清澈的潭水。
寒玉:形容心境清凉。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沈瀛所作,名为《念奴娇(其七)》。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禅意浓厚的诗歌,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追求本真自我的思考。

"光阴转毂,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这几句描绘出时光流转、生命短暂的哲学感慨,同时也点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对待生与死的态度。

"学道参禅、要识取,自家本来面目。" 这里表达了通过修行和禅坐来认识自己本来的面貌,是一种寻求内在真我的过程。

接下来的"闹里提撕,静中打坐,闲看传灯录。话头记取,要须生处教熟。" 描述了诗人在喧嚣与寂静之间的修行生活,以及通过参阅禅宗典籍和记住禅机话头来深化自己的悟性。

"一日十二时中,莫教间断,念念来相续。" 这句话强调了要不断地、不间断地在每一个时辰里,都保持这种修行的心态。

随后几句"唤作竹篦还则背,不唤竹篦则触。斩却猫儿,问他狗子,更去参尊宿。忽然瞥地,碧潭冷浸寒玉。" 则充满了禅宗特有的机锋与智慧的挑战,它们可能指的是对传统观念的打破和对更深层次真理的探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禅意,还反映出他对于生活、时间和自我认知的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86)

沈瀛(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念奴娇(其四)

赏心佳处,登临地、千古人人都说。

何况江天来雪望,添得十分奇绝。

倚遍栏干,下窥寒镜,照我容颜拙。

举头惊笑,问天今是何节。

天外矗矗琼山,溶溶银海,上下光相接。

年去岁来频览为,何事今朝浑别。

坐蹴云茵,横牵绡幕,玉女来铺设。

公馀多暇,正堪同此风月。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画堂春.风中荷花

荷花含笑调薰风。两情著意尤浓。

水精栏槛四玲珑。照见妆容。

醉里偷开盏面,晓来暗坼香风。不知何事苦匆匆。

飘落残红。

形式: 词牌: 画堂春

驻马听

人都道四者难并。也由在人心。烦恼欢喜元无定。

奸峭底自能称停。你待前面怎那,且随任咱分。

自家有后自未奔。枉劳人方寸。眼前推辞怎。

那知他人也心闷。

形式: 词牌: 驻马听

柳梢青

相逢今夕。故人相见,先谈踪迹。

旧日书生,而今村叟,新来禅客。

跳过世界三千,特特地、人间九百。

自在狂歌,□□□□,一场杂剧。

形式: 词牌: 柳梢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