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雨行(其二)

海滨父老卧田庐,三风十雨我生初。

当春旱熯从来无,枉杀应龙南方居。

请向灵坛焚尪巫,汤祷桑林禹阳旰。

烦忧谁与广川书,居积贸迁非所图。

夕飧元不计朝餔,百钱斗粟莫支吾,因而啸聚岂尽屠。

不见去年艚籴一无倚,抢攘招呼不可止。

巡按焦头太守匿,若辈无知亦弃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海滨地区的父老在干旱之年祈求降雨的情景。诗中通过“海滨父老卧田庐”开篇,形象地展现了农民在农田劳作的艰辛生活。接着,“三风十雨我生初”一句,巧妙地将个人出生与特定气候条件联系起来,暗示了对自然现象的深切关注。

“当春旱熯从来无”描述了春旱的严重程度,强调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枉杀应龙南方居”则运用神话传说中的应龙,表达了人们对于降雨的强烈渴望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请向灵坛焚尪巫,汤祷桑林禹阳旰”两句,展现了人们通过祭祀、祈祷等方式寻求神灵的帮助,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自然现象解释的宗教信仰。

“烦忧谁与广川书,居积贸迁非所图”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指出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和忧虑,并反思了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夕飧元不计朝餔,百钱斗粟莫支吾”描绘了人们在食物短缺时的困境,强调了生活的艰难。“因而啸聚岂尽屠”则暗示了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最后,“不见去年艚籴一无倚,抢攘招呼不可止。巡按焦头太守匿,若辈无知亦弃市。”通过对比去年的情况,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和官员失职的问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古代农民在干旱年份祈雨的场景,还深刻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问题,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收录诗词(455)

陈子壮(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过黄子有作

庭花方灼灼,阶鸟复翩翩。

本拟旱云赋,翻酬明月篇。

一经宁尚白,对客况思玄。

莫问齐名事,新诗与世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雨中柬黄子

雩歌君懒和,佳雨亦徐来。

太守亭边喜,杜陵诗里催。

楼花润色点,江鸟乱空回。

勇读知鎏麦,子耕沾足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过酌公逊夜得霖雨喜而有作

近市一重扉,觞飞雨亦飞。

清澜即濠上,骤瀑似山围。

始觉滂沱应,虚疑稼穑非。

苍天放行乐,携手莫教稀。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答欧子建

多年散木成劳薪,每羡文园卧病身。

龙泉太阿知我者,历落钦崎可笑人。

宗国亦忧漆室女,高天乃吊湘累臣。

无端重下苍生涕,不愿君王问鬼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