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僧人释清远所作,名为《无情说法》。诗中以“无情”为说法的主题,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直指人心的智慧。
首句“无情说法异盲聋”,以“无情”作为说法的起点,与常人对事物的盲目无知形成对比,暗示了通过“无情”的说法能够达到一种超越感官限制的理解境界。这里的“无情”并非冷漠无情之意,而是指一种超然物外、洞察本质的态度。
次句“听得之人眼耳通”,强调了听者通过这种特殊的方法,能够打通视听的界限,获得更为深刻和直接的领悟。这不仅是对听者心灵的一种提升,也是对说法者智慧的一种肯定。
后两句“不但近尘并远刹,十方度尽显全功”,进一步阐述了说法的广泛性和深远影响。无论是身边的尘世琐事,还是遥远的佛刹之地,乃至宇宙间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通过这种说法得到救度和启示。这里体现了佛教中“普渡众生”的理念,即说法者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帮助一切有情众生解脱苦难,达到觉悟的彼岸。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佛教中“说法”的力量和意义,以及它超越时空、普度众生的宏伟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