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言多败尔惟辜,舌在徒然吻欲枯。

吸尽西江波正淼,说穷大藏字元无。

三缄不受金人戒,午夜时同望帝呼。

晴雪吞毡知味后,肯将钟鼎易秋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鉴赏

这首诗以“口”为题,由明代诗人释函可所作。诗中借“口”的形象,深刻地探讨了言语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言语的局限性。

首联“多言多败尔惟辜,舌在徒然吻欲枯”,开篇即点明了主题,告诫人们过多的言语往往导致错误和失败,即使舌头还在,内心的渴望也可能因言多而枯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舌”比作行动的媒介,强调了言语的潜在危害。

颔联“吸尽西江波正淼,说穷大藏字元无”,进一步阐述了言语的有限性。诗人想象自己如吸尽了西江之水,却依然无法填满心中的空虚,即便穷尽佛经中的文字,也无法表达出真正的智慧或真理。这表达了对言语局限性的深刻认识,即语言无法完全捕捉和传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颈联“三缄不受金人戒,午夜时同望帝呼”,通过引用“三缄其口”的典故,强调了保持沉默的重要性,即使面对诱惑也不轻易开口。同时,“望帝”这一意象,象征着在夜晚(即寂静时刻)寻求内心深处的声音,暗示了在喧嚣中寻找真我、静思的重要性。

尾联“晴雪吞毡知味后,肯将钟鼎易秋荼”,以“晴雪吞毡”比喻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方能真正理解生活的滋味。最后,诗人提出一个选择:是愿意为了追求物质的富贵(钟鼎,象征权力和财富)而放弃内心的平静(秋荼,象征苦涩),还是坚持内心的追求,不为外物所动。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口”的形象化描绘,探讨了言语与行动、言语的局限性、沉默的价值以及对生活本质的追求,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收录诗词(1490)

释函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千家一钵亦良图,王膳虽逢味不殊。

只把笑言当大斧,虚传咳唾落明珠。

睢阳抉齿万年白,若水挝唇两片朱。

舌上纵饶莲十丈,于今用得半毫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万里空拳出塞时,一枝竹杖不相携。

翻云覆雨看人世,运水搬柴学祖师。

龙藏搜穷没可把,凤楼修就亦奚为。

只今两肘捉襟见,黄叶拈来诳小儿。

形式: 七言律诗

灵山会上撚花枝,金色头陀也不知。

指月几人能举首,捧天乏力自支颐。

空谈尽日犹扪虱,狂梦无端欲截螭。

岂有神方悬肘后,却思到处起疮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空洞曾无一物遗,君亲两字尚撑支。

陈公但指知难改,苏子时扪不合宜。

二酉装来宁剩滓,八弦收入只馀悲。

年来渐觉肝肠冷,浇尽长边雪几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