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口”为题,由明代诗人释函可所作。诗中借“口”的形象,深刻地探讨了言语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言语的局限性。
首联“多言多败尔惟辜,舌在徒然吻欲枯”,开篇即点明了主题,告诫人们过多的言语往往导致错误和失败,即使舌头还在,内心的渴望也可能因言多而枯竭。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舌”比作行动的媒介,强调了言语的潜在危害。
颔联“吸尽西江波正淼,说穷大藏字元无”,进一步阐述了言语的有限性。诗人想象自己如吸尽了西江之水,却依然无法填满心中的空虚,即便穷尽佛经中的文字,也无法表达出真正的智慧或真理。这表达了对言语局限性的深刻认识,即语言无法完全捕捉和传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颈联“三缄不受金人戒,午夜时同望帝呼”,通过引用“三缄其口”的典故,强调了保持沉默的重要性,即使面对诱惑也不轻易开口。同时,“望帝”这一意象,象征着在夜晚(即寂静时刻)寻求内心深处的声音,暗示了在喧嚣中寻找真我、静思的重要性。
尾联“晴雪吞毡知味后,肯将钟鼎易秋荼”,以“晴雪吞毡”比喻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方能真正理解生活的滋味。最后,诗人提出一个选择:是愿意为了追求物质的富贵(钟鼎,象征权力和财富)而放弃内心的平静(秋荼,象征苦涩),还是坚持内心的追求,不为外物所动。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口”的形象化描绘,探讨了言语与行动、言语的局限性、沉默的价值以及对生活本质的追求,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