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僧人释函可所作的《答》。诗中以“灵山会上撚花枝”开篇,描绘了一幅禅宗祖师们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的场景,暗示了佛法的微妙与深奥。接着,“金色头陀也不知”,表达了对佛法智慧的敬畏之情。
“指月几人能举首,捧天乏力自支颐。”这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指月比作理解佛法的难度,举首象征着追求真理的决心,而捧天乏力则表达了修行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支颐则是疲惫之态,形象地描绘了寻求真理者的内心世界。
“空谈尽日犹扪虱,狂梦无端欲截螭。”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修行路上的诱惑与挑战。空谈一天,却如同抓虱子般徒劳无功;狂妄的梦想,想要斩断龙蛇,实则难以实现。这两句警示人们,修行之路需要脚踏实地,而非空想与浮躁。
最后,“岂有神方悬肘后,却思到处起疮痍。”诗人在此提出了一个反问,意在强调真正的佛法并非依赖于某种神奇的法术或手段,而是通过内心的修行和觉悟来达到解脱。同时,也提醒人们,如果过于执着于外在的法术或手段,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困扰和痛苦。
整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佛法真谛的追求与理解,以及对修行过程中种种现象的洞察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