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会上撚花枝,金色头陀也不知。

指月几人能举首,捧天乏力自支颐。

空谈尽日犹扪虱,狂梦无端欲截螭。

岂有神方悬肘后,却思到处起疮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僧人释函可所作的《答》。诗中以“灵山会上撚花枝”开篇,描绘了一幅禅宗祖师们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的场景,暗示了佛法的微妙与深奥。接着,“金色头陀也不知”,表达了对佛法智慧的敬畏之情。

“指月几人能举首,捧天乏力自支颐。”这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指月比作理解佛法的难度,举首象征着追求真理的决心,而捧天乏力则表达了修行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支颐则是疲惫之态,形象地描绘了寻求真理者的内心世界。

“空谈尽日犹扪虱,狂梦无端欲截螭。”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修行路上的诱惑与挑战。空谈一天,却如同抓虱子般徒劳无功;狂妄的梦想,想要斩断龙蛇,实则难以实现。这两句警示人们,修行之路需要脚踏实地,而非空想与浮躁。

最后,“岂有神方悬肘后,却思到处起疮痍。”诗人在此提出了一个反问,意在强调真正的佛法并非依赖于某种神奇的法术或手段,而是通过内心的修行和觉悟来达到解脱。同时,也提醒人们,如果过于执着于外在的法术或手段,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困扰和痛苦。

整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佛法真谛的追求与理解,以及对修行过程中种种现象的洞察与反思。

收录诗词(1490)

释函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空洞曾无一物遗,君亲两字尚撑支。

陈公但指知难改,苏子时扪不合宜。

二酉装来宁剩滓,八弦收入只馀悲。

年来渐觉肝肠冷,浇尽长边雪几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销尽精神独裹痴,只今犹自累人支。

松生久绝三公梦,薇采还留二士饥。

书卷抛残曾用曝,山云遇著便堪披。

最嫌一点惟明白,饮泪吞声只自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萧然两只草鞋轻,肯向如来行处行。

踏碎神州无剩土,踢翻灵鹫敢容情。

卞和不泣原非玉,孙子虽膑莫论兵。

多少名山存未得,又随风雪到边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与我周旋一世情,无烦剑履梦中荣。

刚锤乱下骨孤抵,好月能来屣倒迎。

列子御风嫌局蹐,云门跛脚发铿轰。

年来暂把冰霜践,岐路何时可荡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