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禅画松壁歌

入门满榻山苍然,林岩飞落来樽前。

坐客四颅惊离筵,竹禅妙画神乎仙。

一松欹石石为偏,不知松石生谁先。

一松压松不见天,虚翠滴落为云烟。

羲和不闻太阴键,霜雪矗立枝干填。

苍藓剥蚀龙鳞穿,藤倒挂根相断连。

折枝忽见沧海田,平远直吞天之边。

下坐一僧闭目眠,坦腹如鼓脐如钱。

一僧侍坐耸瘦肩,捉襟扪虱齧齿巅。

客言此画当流传,两僧对坐将千年。

中兴以来神画鲜,竹禅大笔如米颠。

万象参赞化工诠,秋毫出落真宰宣。

堂下老树撑屋椽,有僧面壁闻风泉,画耶真耶禅非禅。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竹禅画松壁画面,诗人杨圻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画中艺术与自然的融合。首句“入门满榻山苍然”展现了画中浓郁的山色,仿佛整个空间都被山的苍茫气息所笼罩。接着,“林岩飞落来樽前”暗示画中松石灵动,仿佛从山岩间飞落,增添了饮酒的意趣。

“坐客四颅惊离筵”写出了观画者被画作深深吸引,甚至感到离别宴席的气氛都为之震撼。“竹禅妙画神乎仙”高度评价了画师技艺超凡,作品如同神仙之作。接下来,诗人通过“一松欹石石为偏”和“一松压松不见天”细致描绘了松树与岩石的互动,表现出自然的奇特景象。

画面中的松树坚韧不屈,象征着画家对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而“羲和不闻太阴键”则借日月交替的意象,赞美画作的永恒。诗人还注意到画中细节,如“苍藓剥蚀龙鳞穿”、“藤倒挂根相断连”,展现了画师对自然纹理的精准捕捉。

最后,诗人感叹这幅画作的传世价值,认为它在中兴时期尤为珍贵,堪比米芾的画风。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传达出对竹禅画松壁的极高赞赏,同时也揭示了画作背后的禅意与自然哲学。

收录诗词(387)

杨圻(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戊申之秋外舅李公伯行奉使英国奏调司书记新加坡留别王啸龙章一山诸同年(其一)

幽州早雁拂边楼,畿辅云山动地秋。

莫是乘舟非恋阙,断无投笔为封侯。

五溪衣服浮家乐,四塞风尘去国愁。

万点青峰青未了,中原尽处是崖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戊申之秋外舅李公伯行奉使英国奏调司书记新加坡留别王啸龙章一山诸同年(其二)

生不逢辰晏百年,鱼龙尺水事茫然。

九州落日人皆醉,万仞尖山马不前。

闻说参军多记室,我来入幕厕高贤。

当时郭李同舟日,争及成连去刺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戊申之秋外舅李公伯行奉使英国奏调司书记新加坡留别王啸龙章一山诸同年(其三)

扶馀真定事如何,奉使仙槎初渡河。

大野星摇闻戍角,海门月落起夷歌。

独来岛国衣冠古,每看天文涕泪多。

醉后醒来人不见,匣中长剑尽摩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戊申之秋外舅李公伯行奉使英国奏调司书记新加坡留别王啸龙章一山诸同年(其四)

市隐郊居意自宽,还从杯底觅清欢。

茫茫落日长途远,寂寂江山独立看。

物外初闻鸡犬地,枕中曾见甲兵寒。

龙门马阪浑閒事,百尺楼中酒不干。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