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太监永思诗

大家东征逐子回,子如从龙母当来。

龙飞在天随百雷,蟒衣玉带晏清陪。

有羹可遗荅涓埃,高凉墓水黄猿哀。

谷异死同趋夜台,慈乌哑哑伤痛哉。

负土封丘如黄能,长楸森森手自栽。

寺人孟子心未灰,凡百君子诗可裁。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黎太监的永思之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对黎太监生前事迹的追忆与怀念。诗中运用了龙、蟒、雷、玉带、高凉墓水、黄猿、谷异、夜台、慈乌、负土、长楸、寺人孟子等形象,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场景,同时也融入了个人情感的抒发。

首句“大家东征逐子回,子如从龙母当来”,以“大家”代表黎太监的追随者,形象地描绘了黎太监东征西讨的壮阔场面,同时暗示了其子或重要人物的归来,预示着某种重要的事件或转折。

“龙飞在天随百雷,蟒衣玉带晏清陪”,通过“龙飞在天”象征黎太监的显赫地位和影响力,“百雷”则增加了场面的壮观感,而“蟒衣玉带”则是古代高级官员的服饰,显示了黎太监的尊贵身份。“晏清陪”则可能指黎太监身边围绕着众多的忠诚之士,共同维护他的威望和地位。

“有羹可遗荅涓埃,高凉墓水黄猿哀”,这里使用了“羹”、“涓埃”等词,可能是指黎太监生前的恩泽和贡献,以及死后人们对他怀念之情的表达。高凉墓水和黄猿的哀鸣,则是通过自然界的哀悼,进一步强化了对黎太监去世的悲痛之情。

“谷异死同趋夜台,慈乌哑哑伤痛哉”,“谷异”可能指的是不同的人或事物,而“趋夜台”则暗示了共同走向死亡的命运。慈乌的哀鸣,再次强调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负土封丘如黄能,长楸森森手自栽”,“负土封丘”描述了为黎太监建造陵墓的过程,而“黄能”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述,强调了陵墓的庄重与宏伟。长楸的“森森”则描绘了陵园的庄严气氛,而“手自栽”则体现了黎太监生前的亲力亲为,以及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

“寺人孟子心未灰,凡百君子诗可裁”,最后两句提到寺人孟子(可能是指诗人或记录者)的心中对黎太监的怀念并未消散,表达了对黎太监的深切怀念之情,并暗示了后人可以通过诗歌来铭记和传承黎太监的事迹和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黎太监生前事迹的追忆和对逝去的哀悼,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与怀念。

收录诗词(240)

罗玘(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戏赠杨蕲邵三君子

蜾蠃螟蛉侍侧豪,江汉浮萍刺眼毫。

酒狂自大心陶陶。

曾同灵均怨作骚,一腹奚足吞江涛。

古言聚灰曾止滔,此事何异海可舠。

四夔标榜不与皋,直追那颂置我鼗。

冥搜罔象归笼牢,火炮铁柱沃以膏。

灼肤熸骨焦皮毛,钁天大斧斩鬼刀。

支祈可系百丈绦,荼垒畏避潜栖桃。

叱穆借骏手指騊,掷下辔把造父操。

昆崙险幽龙鬼韬,命赤郭食日几遭。

入幽探怪气愈骄,陋彼嗜琐溲溺槽。

归来疑仙或疑妖,女妻惊怕仆妾逃。

词源如井引桔槔,倚马可待书者劳。

调高和寡中路号,曳我鹪鹩出蓬蒿。

关西夫子披锦袍,鹿鸣初歌髧中髦。

大弓水犀铁瓮韬,许昌使君秉干旄。

灯前促膝吞醇醪,狂夫大叫仍嗷嘈。

载鼷以车向我嘲,岱宗为卑此会高。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送王院判弟医官归宜兴

菊藭在山杏在林,虎其守之尔谁侵。

伯也视垣目弥深,执神之机为国琛。

跂予望之如望霖,猛于缩地天显心。

入门爆麻发吴音,饮以清夜横斗参。

剧谈醉戏杂五禽,夜阑晓合闻球琳。

海喷祥旭清妖祲,光翻丹极射黄金。

眼饫兴狂殊不禁,走马宜蹴阴山阴。

丈夫肮脏肯陆沉,谁家万杵秋风砧。

故山无人洗药鬵,有力如虎仆可任。

手牵馀皇疾飞鵀,我重其别临岐吟。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送竹坡归真州

江边飞将猛如虎,手持神臂二石弩。

白叟呼之立少许,立竹之阴不知午。

叟初栽竹栽一母,母生儿孙孙缕缕。

竹知叟恩叟不语,试离竹行数十武。

诳竹无知遂飘举,百里千里析津府。

竹谁灌之畚以土,将有兵士环如堵。

叟前呼之竟何取,叟今疾趋若风雨。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蟠桃寿图江侍读先生母八十

花开花谢花成桃,穆昔花下听云璈。

狡儿摆手攫不得,屑屑覆射空馋饕。

水晶之盘照日月,星宫之君手所操。

传闻此实妙辟谷,三千岁龁凡一遭。

五城十城博尺璧,较之此更如毫毛。

况人生有母在阁,南山配彼端匪高。

肉飞上昆崙绝岭,夺虎爪下悬万猱。

或承九龙自西极,王母昼下骖六鳌。

冰盘照室光闪烁,勾吴水府鲸鲵逃。

紫微垣高见天目,驼橐螭首今谁曹。

欲驱飞车离帝所,两耳镗鞳钱塘涛。

晓呼黄耳负图去,便觉青鸟声嗷嘈。

形式: 古风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