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折枝临水悔教迟,照影今怜鬓有丝。
已负芡菱消夏约,白荷垂尽再来时。
这首诗是中国清末近现代初期诗人黄节所作,名为《楼阴(其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流露和哲理思考。
“折枝临水悔教迟”,这里的“折枝”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诗人站在水边,看着折下的一枝花,感到对往昔岁月教育的懊恼与后悔。这种情感体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青春难再的无奈和忧虑。
“照影今怜鬓有丝”,则是诗人通过镜中的倒影,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经出现了白丝。这不仅是对个人衰老的一种写照,也隐喻着岁月在每个人的生命中留下的痕迹。诗人对于这种自然变化的怜爱,是对生命过程中不可抗拒部分的接受和感慨。
“已负芡菱消夏约”,这里的“芡菱”指的是荷花,“消夏约”则意味着承诺或计划在夏日里逐渐消逝。诗人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对于未能实现的愿望和失去的时光的遗憾。
“白荷垂尽再来时”,此句中“白荷”指的是荷花即将凋谢,“再来时”则预示着时间的循环和自然界的更迭。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于生命轮回、物是人非的情感体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以及他对于时光流逝、生命消长的沉思。
不详
湖舠旧迹寻常溯,老去争怜百未成。
汝尚清勤犹昨日,近劳书问说平生。
心知违患宁能远,志不随人只独行。
何事三年终作客,此怀兼为告元瑛。
带郭无山此独尊,登高吾已俯重门。
三年京国伤秋客,九日江亭对酒言。
原草渐黄人亦瘁,霜花曾雨晚犹存。
朅来吟望嗟何似,寒雀争枝为暝喧。
我尚栖迟在此邦,萧然来与话西窗。
寒秋昨夜初过雨,归梦从君共溯江。
瞠目绝尘知不反,举头当世未终降。
冥鸿自远非无意,不为分携泪满腔。
西北偏灾复几春,东南大水见书频。
所嗟螟螣来何晚,终使京畿害略均。
名捕敢为天下计,厌禳难谢国中人。
众农虚有登收望,未废豚蹄日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