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二十五首(其十七)

周王仗黄钺,自谓将天威。

孤竹两君子,采薇旁笑之。

岂徒惊世俗,趋死乃如归。

周衰楚蒙吏,快辩多文词。

高言毁二子,至与盗蹠齐。

夷齐固齐圣,于道岂无知。

轻身立世教,争夺尚如斯。

形式: 古风

翻译

周王手持象征权力的黄钺,自以为带着天神的威严。
孤竹国的两位贤人,一边采薇一边嘲笑他。
他们的行为岂止是震惊了世人,对于死亡竟视若归途。
周朝衰落时,楚国的官吏口才出众,善于辞令。
他们高谈阔论,诋毁那两位君子,甚至将他们与盗贼头子相比。
伯夷和叔齐本就是齐国的圣人,对于道义怎能不知晓。
他们为了坚守节操,不顾自身安危,然而世间的争夺还是如此激烈。

注释

周王:指周代君主。
黄钺:象征权力的武器。
孤竹:古代国名。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世俗:一般人。
趋死:奔赴死亡。
周衰:周朝衰败时期。
楚蒙吏:楚国的官员。
快辩:能言善辩。
文词:辞藻华丽。
毁:诋毁。
盗蹠:古代恶棍。
夷齐:伯夷和叔齐。
齐圣:齐国的圣人。
轻身:不顾自身。
世教:世间教化。
争夺:争斗。
尚:仍然。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耒的《感遇》二十五首中的第十七首。诗中通过对古代周王和孤竹君子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将领的赞美之情,以及对于世俗评价和个人信念之间冲突的深刻体会。

"周王仗黄钺,自谓将天威。" 这两句写出了周王手持象征权力的宝剑,自认为是上天所托,拥有执行天意的力量。这不仅展示了古代君主的权力象征,也表达了一种对神圣使命的自信。

"孤竹两君子,采薇旁笑之。" 这里提到的“孤竹”通常被认为是指孔子和他的弟子,因为孔子的字是“仲尼”,而“孤”和“仲”在古汉语中谐音,所以有时用“孤”代指孔子。这两位君子在采薇(一种野菜,常用来比喻困难时期)的地方相对而笑,显示了他们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动摇的高洁品格。

"岂徒惊世俗,趋死乃如归。"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观点,即真正的英雄和圣贤之人,不仅能震撼世人的常规思考,更能在面对死亡时表现出一种超脱生死、泰然自若的态度。

接下来的几句“周衰楚蒙吏,快辩多文词。高言毁二子,至与盗蹠齐。”则描述了一个场景,可能是某种法律争议或道德评判中,官员和律师们以巧辩和繁复的文字进行辩论,而在这种辩论中,甚至会将高尚的人物与卑鄙之人相提并论。

最后,“夷齐固齐圣,于道岂无知。轻身立世教,争夺尚如斯。”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真正理解和践行大道的圣贤之人的敬仰,以及对于他们以身许国、建立世纪教诲的崇高精神态度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诗人对于英雄与圣贤品格的向往和尊重,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当时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人理想之间矛盾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2256)

张耒(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字:文潜
  • 号:柯山
  •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 生卒年:1054—1114年

相关古诗词

感遇二十五首(其十六)

林居屏百患,覃思观幽遐。

炎黄已芜没,末路多玼瑕。

私智互驰骋,短长迭矜夸。

更相为祸福,胜负时纷拿。

超然赤松子,高笑在云霞。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感遇二十五首(其十五)

衅隙不在大,巫臣图夏姬。

百端终困楚,吴子会黄池。

怨有大于此,居高易逢危。

何言戒困兽,无易箦中尸。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感遇二十五首(其十四)

穰侯抵关中,颇畏诸侯客。

搜车计已迟,终困范公策。

庸夫吝富贵,百计私自惜。

势移祸败至,智巧竟何益。

至公览英俊,苴补乃无隙。

请看桑林饿,亦脱赵子厄。

形式: 古风 押[陌]韵

感遇二十五首(其十三)

西京全盛日,宫阙上参天。

建章千万户,白昼下神仙。

金琼丽云日,栱角压山川。

一朝丧乱至,两观入戈鋋。

渐台既已平,长门随飞烟。

物大变亦巨,安荣竟徂迁。

毋怪秦汉君,甘心惑神仙。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