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五首(其八)

雨足敛烟云,山晴开锦绣。

良哉信心人,知有向上窍。

携家上崔嵬,法席为宏开。

五百阿罗汉,掷锡与浮杯。

赴供如云集,寿山增岌岌。

次男慧性开,念念皆迪吉。

径山不覆藏,言外要承当。

风云重际会,归去侍清光。

形式: 偈颂

翻译

雨足够大,驱散了烟雾和云层,山色显得格外明媚,如同锦绣般绚丽。
真是个有坚定信念的人,他知道如何追求更高的境界。
带着家人攀登险峻的山峰,佛法的讲坛在此盛大开启。
五百位罗汉抛出锡杖和法船,象征着佛法的传播和接引。
信徒们如云聚集,为供养仪式增添庄重,使寿山更加巍峨。
第二个儿子智慧开启,他的每一份念头都带来吉祥。
径山佛法无遮掩,言语之外还有深意需要领悟。
风云际会之时,我将回归,侍奉清净的佛光。

注释

敛:驱散。
锦绣:形容色彩鲜艳,如锦绣般的美丽景色。
信心人:有坚定信念的人。
向上窍:指追求更高境界的方法或途径。
崔嵬:形容山势高峻。
法席:佛法讲经的场所。
掷锡:佛教中罗汉抛出锡杖,象征传法。
浮杯:法船,比喻佛法的接引。
岌岌:形容山势高耸。
慧性:智慧的天性。
迪吉:带来吉祥。
径山:地名,佛教圣地。
言外:话语之外的深层含义。
清光:清净的佛光,神圣的光芒。

鉴赏

这首宋朝释宝印的偈颂以雨后山色的清新和佛法的宏大为主题,展现出诗人对佛教修行的深刻理解和向往。首句“雨足敛烟云,山晴开锦绣”描绘了雨后的山景,云雾散去,山色如锦绣般绚丽,寓示着心境的净化和智慧的显现。

“良哉信心人,知有向上窍”赞美有坚定信念的人,他们找到了通往觉悟的道路,即“向上窍”,表达了对修行者的肯定和鼓励。

“携家上崔嵬,法席为宏开”写修行者带着家人攀登崇高的山峰,展开宏大的佛法讲经活动,体现了佛教的普度众生之志。

“五百阿罗汉,掷锡与浮杯”借阿罗汉的形象,象征着众多修行者聚集一堂,共同参与供养,场面盛大而虔诚。

“赴供如云集,寿山增岌岌”进一步描绘了僧众如云的盛况,使得山峰因他们的虔诚而显得更加庄严。

“次男慧性开,念念皆迪吉”提到修行者的儿子也展现出智慧,每一步都充满吉祥,暗示家族中也受到佛法的熏陶。

“径山不覆藏,言外要承当”强调佛法无遮无掩,修行者需要在言语之外领悟其深意,并勇于承担修行的责任。

最后两句“风云重际会,归去侍清光”表达出诗人期待与佛法的再次相遇,以及回归清净佛光的决心。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自然景象和佛教故事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修行生活的赞美。

收录诗词(41)

释宝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十五首(其十)

今年月,去年月,四海九州同皎洁。

去年人,今年人,鼻孔依前搭上唇。

只道年年人与月,一回相见一回新。

或修行,蔌供养,马师鼓起无风浪。

争如此夜十分圆,人在妙峰孤顶上。

形式: 偈颂

偈颂十五首(其四)

便是犹陪句,如何已涉言。

须知言句外,声色不相干。

形式: 偈颂

偈颂十五首(其二)

六月初一,烧空赤日。十字街头,雪深一尺。

扫除不暇,回避不及。

冻得东村廖胡子,半夜著鞋水上立。

形式: 偈颂

梅林分韵得泽字

江路岁峥嵘,酸风更萧瑟。

发兴访梅花,主盟得诗伯。

孤芳有馀妍,初不带脂泽。

香度竹篱短,影摇溪水碧。

同时饮中仙,著我林下客。

春槽沸滴红,满坐喧举白。

浇胸独茗碗,臭味曾不隔。

公今日边去,陛下正前席。

请看枝头春,中有和羹实。

反骚试与题,不碍心铁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