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旧俗采菱处,津亭风景和。
沅江收暮霭,楚女发清歌。
曲岸萦湘叶,荒阶上白波。
兰桡向莲府,一为枉帆过。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融入了对朋友离别的感伤。诗人以采菱人的生活场景为背景,通过对比和对偶的手法,营造出一种既有生机又带有淡淡忧愁的情境。
"旧俗采菱处,津亭风景和。" 这两句开篇便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面。"旧俗"指代古老的习俗,即采菱人的生活方式;"津亭"则是水边的小亭,常用于观赏风景或休息之用。这里通过"风景和"来强调环境的安详与美好。
"沅江收暮霭,楚女发清歌。" 接下来的两句诗,则将视野转向更广阔的自然景致——沅江的暮色,以及在此背景下的楚女清唱。这不仅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描绘,也隐含了诗人对于友情和离别的情感寄托。
"曲岸萦湘叶,荒阶上白波。"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将静谧的水面与动荡的阶前相衬,表现出一种既有生命力又带有一丝寂寞的景象。其中"曲岸"和"萦湘叶"描绘出岸边生长着茂密的水生植物,而"荒阶上白波"则是对比之中突显出的动态。
"兰桡向莲府,一为枉帆过。" 最后两句诗,则是对朋友离别的一种隐喻表达。"兰桡"即用竹制成的船桨,而"向莲府"则是在水面上行进,寻找莲花的过程。这里通过"一为枉帆过"来暗示诗人对朋友赴任之事的祝愿,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友情即将中断的无奈。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形象,将对离别的哀愁与对美好风景的赞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不详
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
家承晋太傅,身慕鲁诸生。
又见一帆去,共愁千里程。
沙平古树迥,潮满晓江晴。
从此幽深去,无妨隐姓名。
贡士去翩翩,如君最少年。
綵衣行不废,儒服代相传。
晓月经淮路,繁阴过楚天。
清谈遇知己,应访孝廉船。
儒衣风貌清,去抵汉公卿。
宾贡年犹少,篇章艺已成。
临流惜暮景,话别起乡情。
离酌不辞醉,西江春草生。
知君儒服贵,綵绣两相辉。
婉婉成名后,翩翩拥传归。
江深烟屿没,山暗雨云飞。
共待酬恩罢,相将去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