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陂上韩吏部

石楼云一别,二十二三春。

相逐升堂者,几为埋骨人。

涕流闻度瘴,病起喜还秦。

曾是令勤道,非惟恤在迍。

疏衣蕉缕细,爽味茗芽新。

钟绝滴残雨,萤多无近邻。

溪潭承到数,位秩见辞频。

若个山招隐,机忘任此身。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翻译

自从石楼分别后,已经过去了二十多个春天。
那些曾经一起追求高位的人,有多少已成黄土之下的亡魂。
听到哭泣声,知道有人渡过瘴气之地,病愈后我欣喜返回故乡秦地。
他曾教导勤奋之道,不仅关心我的困顿处境。
穿着简陋的衣物,蕉叶编制的细缕,品味着新鲜的茶香。
钟声停止,雨滴残留在檐下,萤火虫多却无邻居相伴。
溪水潭边,我多次受到召见,官职调动频繁。
哪个山林能招揽我归隐,放下机心,任由此身自在游走。

注释

石楼:可能指代某座有故事的楼阁。
瘴:古代南方热带地区的一种疾病。
秦:古国名,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勤道:勤奋的道理,可能指教诲或原则。
迍:困厄,不顺。
疏衣:简朴的衣服。
茗芽:茶叶的嫩芽,代指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离别之际的感慨与乡愁。诗人以“石楼云一别,二十二三春”开篇,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自己年华老去的无奈。接着,“相逐升堂者,几为埋骨人”则透露了一种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同时也隐含着一种生命易逝、人事皆变的哀愁。

“涕流闻度瘴,病起喜还秦”表现了诗人听闻边关战事之余,自己生病后得到休息并归返家乡时的喜悦心情。这里的“秦”指的是古代秦国,即今天的陕西一带,是诗人的故乡。

“曾是令勤道,非惟恤在迍”则表明诗人曾经是勤勉于职守,但现在却对那些繁琐的官务感到厌倦和不耐。这里的“恤”字意味着一种怜悯之情,显示了诗人的心境变化。

“疏衣蕉缕细,爽味茗芽新”描绘了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其中“疏衣”指的是不急不躁地穿上衣服,“蕉缕细”则是形容织布时线索细腻,“爽味茗芽新”则表达了对新鲜茶叶的享受。

“钟绝滴残雨,萤多无近邻”继续展现诗人隐逸生活的情景。夜深人静之际,只有钟声断续,偶尔还有雨滴落下,而周围萤火虫很多,却没有亲近的人陪伴。

“溪潭承到数,位秩见辞频”则表明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感受和对官职世故的淡然。溪水潺潺,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而自己的地位和荣誉已经不再是诗人关心的事。

最后,“若个山招隐,机忘任此身”则是诗人表达了想要归隐山林的心愿,并且对于世间的恩怨得失,都能淡然处之,只需安守自己的本分即可。这里的“机”字暗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归隐田园、享受简单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408)

贾岛(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汉族。早年出家为僧。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 字:浪(阆)仙
  • 号:无本
  • 籍贯: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
  • 生卒年:779~843年

相关古诗词

黄鹄下太液池

高飞空外鹄,下向禁中池。

岸印行踪浅,波摇立影危。

来从千里岛,舞拂万年枝。

踉跄孤风起,裴回水沫移。

幽音清露滴,野性白云随。

太液无弹射,灵禽翅不垂。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题刘华书斋

白石床无尘,青松树有鳞。

一莺啼带雨,两树合从春。

荒榭苔胶砌,幽丛果堕榛。

偶来疏或数,当暑夕胜晨。

露滴星河水,巢重草木薪。

终南同往意,赵北独游身。

渡叶司天漏,惊蛩远地人。

机清公干族,也莫卧漳滨。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题郑常侍厅前竹

绿竹临诗酒,婵娟思不穷。

乱枝低积雪,繁叶亚寒风。

萧飒疑泉过,萦回有径通。

侵庭根出土,隔壁笋成丛。

疏影纱窗外,清音宝瑟中。

卷帘终日看,欹枕几秋同。

万顷歌王子,千竿伴阮公。

露光怜片片,雨润爱濛濛。

嶰谷蛮湖北,湘川灀水东。

何如轩槛侧,苍翠袅长空。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上谷送客游江湖

莫叹迢遰分,何殊咫尺别。

江楼到夜登,还见南台月。

形式: 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