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禅室焚香夜坐同,寺前新塔起悲风。
浮云自是同生灭,空使行人哭远公。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挽僧》表达了对僧人的深深哀悼之情。诗中通过描绘夜晚在禅室内静坐的情景,以及寺前新建的塔被悲风吹动,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浮云自是同生灭"寓意僧人与白云一样,生命短暂且无常,暗示了僧人的离世。最后一句"空使行人哭远公"直接表达了人们对僧人的怀念和因他的离去而引发的悲伤,"行人"可能象征着周围的人或诗人自己,"远公"是对僧人的尊称。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洁,以景寓情,展现了诗人对僧人逝去的哀思。
不详
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绝顶风凄万木黄,露寒云白色苍苍。
夜深一片藤萝月,照见天河水气凉。
江亭相送欲斜晖,黄叶西风动客衣。
惆怅孤帆今北去,数行白雁又南飞。
何处金笳报五更,梅花零落满江城。
人家久住应惆怅,况是今朝在客情。
清晓微茫带远鸿,晚随残照上丹枫。
莫将风笛频吹却,恐落乡园野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