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好问在金末元初时期所作,名为《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三)》。诗中描绘了战乱背景下,城市被围困两年之久,人们生活困苦,愁肠百结,饥饿与焦虑不断煎熬着他们的心灵。诗人以“焦头无客知移突,曳足何人与共船”这两句,形象地表达了在这种环境下,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的悲惨境况。
接着,诗人通过“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两句,将战争的残酷与自然界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战争对生命的无情摧残,同时也寄托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最后,“西南三月音书绝,落日孤云望眼穿”两句,表达了在长时间的战乱之后,与外界的联系断绝,人们只能孤独地仰望着夕阳和孤云,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在困境中人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渴望,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