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太原狱别上蓝禅师

平昔巾盂共空壁,只今楼观碍层霄。

道心针水妙应在,俗眼云泥谩觉遥。

道路为家身是寄,死生如梦意全消。

明年五顶东游遍,来听吴音发海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名为《赴太原狱别上蓝禅师》。诗中描绘了诗人与上蓝禅师昔日的亲密情谊以及分别时的感慨。

首联“平昔巾盂共空壁,只今楼观碍层霄”以“巾盂”和“空壁”对比,表达了过去两人共同生活的温馨画面,而“楼观碍层霄”则暗示了当前环境的压抑与隔阂,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分别。

颔联“道心针水妙应在,俗眼云泥谩觉遥”运用比喻手法,将“道心”比作“针水”,强调了精神层面的契合与理解,而“俗眼云泥”则讽刺了世俗眼光的肤浅与渺小,突显了两人精神境界的高远。

颈联“道路为家身是寄,死生如梦意全消”揭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将人生比作漂泊的旅程,身体不过是暂时的寄宿,生死如同梦境般虚幻,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态度。

尾联“明年五顶东游遍,来听吴音发海潮”表达了诗人对未来旅程的期待与向往,计划明年遍游五岳,并期待在东游途中能听到吴地的潮声,象征着对自由与自然之美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深远,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与上蓝禅师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太原还见明于洪水上蓝问明别后尝寓则曰十年客云居感叹其高遁作此

清软吴音笑展眉,芳鲜犹在雪霜姿。

十年不下欧峰顶,一旦肯来漳水湄。

湘巘春深重记处,风瓯雨歇对闻时。

红尘未可因藏迹,要卜云泉结后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温上人自庐山见过

雀罗门巷榻凝尘,千里相寻骇四邻。

好事真诚虹贯日,照人清气水含春。

忽惊我祸今无比,高笑君痴亦绝伦。

此别遥知想标格,浅云东崦对冰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荷塘暑雨过凉甚宜之见访作此

居近池塘春意在,路穿空翠夕阳多。

隔林放鹿哀怨语,掠水幽禽扑摝过。

得雨村嚣觉风味,分秧天气爱清和。

莫辞坐稳相寻数,酣战难回指日戈。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重会言上人乞诗

海外归来五见春,梨衣两识帝京尘。

此生已觉浑无累,为累空惊尚有身。

厚善最怜山解事,岁寒更爱月情亲。

鹫峰峰下重相见,雪作飞花一笑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