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端介然见访余以病未及谢先此寄之

楞伽剧谈喜高笑,一钵安巢在云杪。

我游庐山二十年,闻名常多识面少。

道林过我古南台,路逢泥软手提□。

台舆瓦合今果尔,更呼邻僧相与来。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释德洪与楞伽端介的会面情景,充满了禅意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句“楞伽剧谈喜高笑”,生动地展现了楞伽端介来访时的喜悦与谈吐的风趣,仿佛两人在高处畅谈,笑声回荡。次句“一钵安巢在云杪”,形象地描述了楞伽端介随身携带的一钵,如同鸟巢般稳稳地置于云端,象征着他的简朴与超脱。

接着,“我游庐山二十年,闻名常多识面少”两句,表达了释德洪对楞伽端介的仰慕之情,以及两人虽久闻其名却难得一见的遗憾。这不仅体现了对对方的尊敬,也流露出一种知音难觅的感慨。

“道林过我古南台,路逢泥软手提□”中,“道林”可能是指道林寺或与道林相关的人物,这里暗示了楞伽端介在前往或离开的路上经过了释德洪所在的古南台,而“□”字可能是被遮挡或缺失的部分,此处可以理解为某种物品或工具,形象地描绘了楞伽端介在泥泞的路上行走的情景,体现了他旅途中的艰辛与坚持。

最后,“台舆瓦合今果尔,更呼邻僧相与来”两句,说明了古南台的现状与变化,同时也表达了释德洪希望邀请邻近的僧侣一同接待楞伽端介的意愿,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客人的尊重。整个场景温馨而和谐,充满了禅宗文化的韵味。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两位高僧之间的会面与交流,不仅展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也反映了禅宗文化中对于简朴生活、自然和谐以及超脱世俗的追求。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次韵云居寺

行尽崇冈与峻岭,今朝又入缘云径。

世尘已觉蜕埃轻,道心遂作燖鸡净。

小轩容膝俯千里,磨钱作镜江山映。

平生林壑竟成癖,南来独觉兹游胜。

形式: 古风

无学点茶乞诗

政和官焙来何处,雪后晴窗欣共煮。

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度。

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

鹧鸪班中吸春露,□□□□□□□。

形式: 古风

巴川衲子求诗

水西南台底气象,绿疏青琐湘江上。

门人俯槛看诸方,笑声散落千岩响。

巴音衲子夜椎门,要识汾阳五世孙。

问渠何所见而去,峰高难宿孤飞云。

形式: 古风

十月桃

雪中桃花夜来折,儿稚犯寒争欲摘。

老仙呵手撚吟笔,指以谓余还叹息。

已作匆匆十月开,人间安得千年枝。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