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漂母祠及淮阴祠

文绣不被贱,梁肉不食贫。

何况共艰难,谁肯哀王孙。

所以万乘主,不能释戛羹。

何物老女子,乃识英雄人。

风云虽自致,奋激由一言。

高鸟既已尽,牝鸡实司晨。

遂令齐假王,难容跨下身。

一饭不忘报,肯负汉王恩。

至今相君面,握腕伤心魂。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对忠诚与感恩的深刻探讨。诗中提到的“文绣不被贱,梁肉不食贫”,意味着即使在物质条件匮乏的情况下,也不应轻视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与诗中的漂母形象相呼应,漂母在饥寒交迫之际仍能保持尊严,拒绝接受不必要的施舍。

“何况共艰难,谁肯哀王孙”则表达了在困境中,人们往往难以保持同情心和理解,更不用说给予帮助了。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性在逆境中的脆弱性和复杂性。

“所以万乘主,不能释戛羹”可能是在比喻即使是权力极大的君主,也难以摆脱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暗示了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何物老女子,乃识英雄人”赞美了漂母这样的女性,她们不仅识人,更能识英雄,这是对漂母慧眼识人的高度评价。

“风云虽自致,奋激由一言”强调了个人命运的转折往往源于一个决定性的行动或话语,体现了个人选择的重要性。

“高鸟既已尽,牝鸡实司晨”可能是在比喻强者已逝,弱者或非传统意义上的强者(如女性)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遂令齐假王,难容跨下身”引用了韩信的故事,说明韩信在漂母的资助下得以恢复力量,但最终因漂母的言语而决定放弃复仇,体现了韩信的感恩之心。

“一饭不忘报,肯负汉王恩”强调了韩信对漂母的感激之情,以及他不会辜负汉王的恩惠,体现了忠诚与感恩的价值观。

“至今相君面,握腕伤心魂”表达了对韩信命运的感慨,以及对漂母智慧的敬仰,暗示了历史人物的遭遇对后世仍有深远的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漂母与韩信的故事,探讨了尊严、忠诚、感恩、选择与命运等主题,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之间的复杂关系。

收录诗词(716)

李云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净社分赋得千佛塔限三肴

四天扶愿力,百鬼役芳郊。

宝剑遥相倚,风铃夜自敲。

霞端千佛现,冢畔一僧巢。

舒指从西竺,藏锋似大茅。

石棱栖布谷,幡影舞潜蛟。

碑阴欲有纪,才尽为三肴。

形式: 排律 押[肴]韵

清明述怀二首(其一)

忆我婴孩日,及兹春雨际。

我祖尚书郎,江乡有遗隧。

族人重追远,每岁集坟次。

我从父兄后,先期理去枻。

父为缉衣裾,母为治果饵。

登陇力或疲,父时抚我憩。

事毕涉江还,母子欢相慰。

去此几何时,双亲淹然逝。

而我复远迈,不遑肃祀事。

渺渺松楸围,怜有归梦至。

感彼夜鸟啼,衔哀泪频坠。

形式: 古风

清明述怀二首(其二)

飘风不遑宁,白日忽已老。

既深仲子叹,转切皋鱼悼。

忆昔侍高堂,立身苦不早。

昔也愧菽水,今焉悲宿草。

建夷播妖氛,连岁勤天讨。

我及赴国难,义旗正东扫。

我非亲在身,酬知欲有报。

仗剑涉风涛,愁风复愁潦。

杳杳重泉下,宁廑门闾抱。

父书颇曾读,母德宁终稿。

回驭已莫及,但去勿复道。

形式: 古风

望湖亭怀马龙

忽忽去故园,遥遥适楚甸。

夕汎尽沿洄,朝浮惊陵乱。

岂不惮脩阻,言子在山县。

弭棹向吴越,登台望庐巘。

苍茫空翠掩,浩渺云涛限。

无由辰芳讯,何况觌颜面。

与子为兄弟,兰心金可断。

一从羽翼乖,屡经流序换。

子多乡土梦,我怀歧路叹。

素衣定自化,玄发宁无变。

昨暝异前夕,明曙非今旦。

感彼归来歌,遥怜鸟飞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