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四年五月辛亥诏以神宗皇帝所书鼎说十二字藏于延英阁臣鼎臣赋诗以纪其事

孤臣生苦晚,仅及熙宁初。

虽沾化育恩,不睹衣冠馀。

呜呼丕显哉,谟训存诸书。

议论略秦汉,制作追唐虞。

每闻父老言,太息涕泪濡。

不意垂老年,观此河出图。

禹鼎沦泗水,异说纷相诬。

蔽之十二言,一洗诸儒迂。

天意盖若曰,世定后圣无。

要当缵禹功,千载与之俱。

各力所未遑,翼子其付诸。

崇宁果图功,继志若合符。

屹然奠九鼎,四海安覆盂。

此书天所锡,制器实权舆。

岩岩宝阁尊,万灵所依于。

嗟尔九州民,跂行与蹶趋。

瞻之必稽首,过者当下车。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赵鼎臣为纪念宋神宗皇帝手书的《鼎说》十二字藏于延英阁而作。《鼎说》内容涉及对历史、政治、哲学的深刻见解,被视为对秦汉以来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对唐虞时期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诗中表达了对宋神宗的敬仰之情,认为他不仅在位时施政得宜,化育百姓,而且在去世后,其留下的《鼎说》仍能指导后世,如同禹鼎一样,成为国家稳定与统一的象征。诗中提到禹鼎沉入泗水,各种解释纷争,而《鼎说》则如同一道清流,澄清了学术界的迷雾,使儒家学说得以回归正轨。

诗的最后部分,赵鼎臣表达了对《鼎说》的敬畏之心,认为它如同神赐之物,是构建国家器物制度的基础。同时,他也希望九州之民都能遵循《鼎说》的教诲,无论行走还是站立,都应心怀敬畏,遵守规则,体现出对《鼎说》的崇高尊重和对国家统一稳定的深切期盼。

收录诗词(307)

赵鼎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余少时尝种竹于所居之南号竹隐今二十年矣而隐之志盖未遂也孙志康善篆尝欲得竹隐二字题其上因叙所以为诗以乞之且呈好事诸君子各乞一诗以为旧隐光华

先君昔谢事,勇退不待年。

区中五亩宅,郭外二顷田。

归装无一金,买书费万钱。

余时老莱衣,方冠绝可怜。

赐第殿东厢,弃官天北边。

耕耘具甘旨,采掇求兰荃。

积竹南墙下,清阴颇萧然。

谓此可隐矣,曰余其老焉。

人事喜龃龉,壮志诚迁延。

身遭患难馀,仕为饥冻牵。

浮舟客江湖,仗剑临幽燕。

儿女道路长,岁月鞍马捐。

一与故隐别,逮此成华颠。

传闻箨龙儿,一一长刺天。

出处令人悲,太息夜不眠。

同舍有孙楚,笔势何翩翩。

未甘丞相后,不许中郎前。

何以慰此君,丐子翰墨妍。

持归榜吾隐,不翅青玉镌。

异时傥过我,物色扬雄廛。

贫家何所有,满林玉碧鲜。

渭川已太广,淇澳空自贤。

君看青琅玕,知我非臞仙。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次韵滕子济礼部考古图

苍史失古法,赤刀有遗书。

经毁秦汉后,器追禹夏初。

古人不吾接,有感谁与袪。

尚怜盲左生,文字记鲁壶。

哀哉泗水没,不复知鬼魖。

英英华省郎,捃摭收遗馀。

异书人不识,善本手自摸。

壁中发科斗,海底出珊瑚。

篆籀既识职,钟鼎各应图。

要当知百世,何止举一隅。

似逢东里生,张华与之俱。

谈倾河海江,下卷郑白渠。

我老尘埃中,牒诉惨不舒。

思陪种柳潜,愿逐耦耕沮。

锦囊不应开,欲和聊复徐。

颇怜平生心,用意真僻儒。

识字恨不博,块焉无与虞。

图书许借否,髯滕意何如。

莫作骊龙仙,靳吝五色珠。

鸱夷或未办,当奉酒一盂。

形式: 古风

读史戏作

相如故倦游,偃蹇临邛市。

主人敬嘉宾,供具邀车骑。

酒酣乐未阑,跪进丝桐戏。

勉鼓一再行,四坐皆心醉。

潜有知音人,独会求凰意。

倾城不待媒,半夜行云至。

忽驾软轮车,遂抛沽酒肆。

建节还故乡,拜爵文园吏。

卫霍老疆埸,严朱死谋议。

摇头唤不前,日高花里睡。

形式: 古风

即事

昔日同门生,頍弁彯华缨。

当年总角彦,束带扬王庭。

故人怜我顽,千里特寄声。

开缄亦何言,终篇歌鹿鸣。

举手谢友人,愧君郑重情。

鹏鴳各有适,枉寻余所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