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其七)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翻译

高高的山上现在进入了秋天,山中景物清爽秀丽。景物众多争艳斗奇就像一副图画。枫叶之多尽染万山一直连绵到云彩边上,,在山岩深幽之处。无数的菊花,点点洒洒。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众人欢度,又逢天气爽朗,一轮明月挂在树梢上。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众人欢度,又逢天气爽朗,一轮明月挂在树梢上。我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

注释

秋入:进入秋天。
丹枫:亦称霜叶、红叶。
万叶:极言枫叶之多。
碧云:青白色的云气。
黄花千点:无数的菊花。
幽岩下:山岩深幽之处。
林梢挂:挂在树梢上。
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常与:点明了兴趣所在,乐此不疲。
野人:山野之人。
期:约会之意。
忘形:便是隐士悠然自得、不拘形迹的写照。
共说清闲话:一起谈天说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抡的《踏莎行·秋入云山》,其中蕴含了深厚的哲理和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开篇“秋入云山,物情潇洒”即设定了一种淡远而又充满诗意的情境,秋天的到来,使得山中万物都显得格外的潇洒和宁静。

接着,“百般景物堪图画”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每一处景色都是那么生动,如同画中一般,让人忍不住想要将其描绘下来。这里“百般景物”包括了山水、树木、花草等一切自然之物,而“堪图画”则是对这些景物的艺术化表达。

下两句“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具体描绘了秋天山中的景象。红色的枫叶铺满了山边,与碧云相接,而黄色的花朵则散落在幽静的岩石之下。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秋季的色彩和氛围,丹枫与黄花的对比鲜明,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色彩对比强烈。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白天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而到了夜晚,明月高悬,更增添了一份宁静和深远之感。这里,“佳辰”指的是美好的白昼时间,“清夜”则是指那宁静而清澈的夜晚。

“一轮明月林梢挂”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景色,月亮如同挂在树梢上一般。这个意象不仅让人联想到月光穿透林间的宁静与和谐,而且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最后两句“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则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松醪”是指古代的一种饮料,用松叶和米酿成,而“野人”则是指那些远离尘世、在山中过着简单生活的人。诗人常与这些野人约定,共同忘却世俗的羁绊,在大自然中交流关于清闲生活的话题。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天云山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与精神自由的深切追求。

收录诗词(113)

张抡(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尝于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高宗莅聚景园,抡进柳梢青词;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三月,高宗再莅聚景园,抡进壶中天慢词;九月,孝宗幸绛华宫,抡进临江仙词:均赐赉极渥。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 籍贯:开封(今属河南)

相关古诗词

踏莎行(其九)

割断凡缘,心安神定。山中采药修身命。

青松林下茯苓多,白云深处黄精盛。

百味甘香,一身清净。吾生可保长无病。

八珍五鼎不须贪,荤膻浊乱人情性。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醉落魄/一斛珠(其九)

湖光湛碧。亭亭照水芙蕖拆。绿罗盖底争红白。

恍若凌波,仙子步罗袜。如今霜落枯荷折。

清香无处重寻觅。浮生似此初无别。

及取康强,一笑对风月。

形式: 词牌: 一斛珠

醉落魄/一斛珠(其二)

红芳紫陌。韶华□□□□□。□花弄□□□色。

不比西风,吹落□□□。乾坤造化□□□。

都缘一气潜相易。观时感事成嗟惜。

惟有乔松,不改旧时碧。

形式: 词牌: 一斛珠

醉落魄/一斛珠.咏秋十首(其一)

流光转毂。乌飞兔走争相逐。火云方见奇峰簇。

飒飒西风,惊堕井梧绿。隙驹莫叹年华速。

新凉且喜消炎酷。休将闲事萦心曲。

红滴真珠,初榨玉醅熟。

形式: 词牌: 一斛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