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水庵室里争锋,一掌打得耳聋。
从兹唤钟作瓮,灭却杨岐正宗。
自谓水庵可入,却言不识中峰。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智愚所作的《松源和尚赞》中的片段,主要描绘了一位禅师在修行过程中的生动场景。前两句“水庵室里争锋,一掌打得耳聋”形象地刻画了禅师在静修中通过激烈的禅定修炼,达到了一种忘我境界,甚至可能因为精神集中过度而感觉听觉暂时失聪。"从兹唤钟作瓮",意指从此之后,禅师的心境如此宁静,连寺庙的钟声在他耳中都如同大瓮里的声音,浑厚而深远,反映了他对禅理的深刻领悟。
后两句“自谓水庵可入,却言不识中峰”,则揭示了禅师的谦逊和对更高境界的追求。他自认为已经达到了水庵(即禅定之境)的层次,但仍然表示自己并未真正认识或达到中峰(可能象征着禅宗的最高智慧或某个高僧的境界),体现出禅修者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无尽法界的禅修精神。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禅修者的内心世界和修行历程,富有禅意和哲理。
不详
俗姓陈。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沩山若无后语,尽自包裹得去。
其奈用处太过,以致栓索俱露。
呈真嚇杀盘山,对众侮慢临际。
静处畏影逃形,闹里掀天扑地。
镇州城外活埋,至今鸡惊犬吠。
今年五十五,脚未蹋寸土。
山河是眼睛,大海是我肚。
真骨金刚体可誇,六尘一拂求无遮。
廓落世界空为体,体上无为真到家。